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归(第2/3页)

相比较而言,赤扈人在从合肥缴获的物资消耗完之后,要从其方后运输粮秣军械过来,肯定要比大越艰难得多,代价也要大得多。

是什么叫赤扈人觉得在南淝河以南有决战的机会?

葛伯奕甚至都怀疑韩时良、葛钰支撑不住,已经投敌了?

当然了,葛伯奕内心再有猜疑,也不会轻易流露出来。

倘若朝野都怀疑韩时良、葛钰已经产生动摇,甚至都已经秘密投敌,不要说对葛家的打击有多惨烈了,徐怀也将有足够的理由下令解除原淮王府系的兵马武装——这将是他与绍隆帝都无力制止的事情。

葛伯奕乃是郡公,以枢密副使兼领荆南制置使,地位不在刘衍之下。

因此葛伯奕亲自护送兵马交由罗望统制,刘衍、杨祁业等将也照着应有的礼数,陪同视察东翼防务,但从皇甫顶下来,刘衍、杨祁业就在侍卫兵马的簇拥下,直接返回仍设于全椒的行辕。

葛伯奕则在嫡系将吏的簇拥下,前往罗望设于皇甫顶北麓大弥勒寺的大帐。

也是进了大帐之后,罗望才跟葛伯奕说道:“大帐有一人,需要郡公见上一见!”

“谁?”葛伯奕疑惑不解地盯着罗望,问道。

“郑昌龄。”罗望说道。

“怎么可能?”葛伯奕震惊问道。

郑昌龄乃是他的内侄,战前出任光州录事参军。

孔彦舟、胡荡舟等降将率归德军投降赤扈人之后,监军使及光州通判等人都被处斩,其他官员都生死不知。大家都猜测这些官员应该都被孙彦舟、胡荡舟等降将当作贡礼献给赤扈人了。

也就是说,郑昌龄倘若未死,此时也应该在赤扈人的大牢之中,怎么会事隔两三个月没有音信之后,突然出现在罗望的营中?

“孔彦舟、胡荡舟降虏,监军使周光均等人被杀,郑昌龄说他与光州其他官员被抓起来关押到虏兵大营之中。赤扈人对他们有招降之意,所以他们被关押起来不算难捱,但郑昌龄说他心系大越,坚贞不屈,半个月前才好不容易找到机会逃出虏营,辗转逃到我这里来……”罗望小心翼翼的说道。

说实话他并不信郑昌龄的说辞。

当然就算他相信郑昌龄的说辞,也知道这时候送郑昌龄回建邺,多半会被京襄系的大臣扣上“假称逃归、实为胡虏内应”的罪名扣押起来进行严厉的审查。

因此,罗望就将郑昌龄扣押在营中,等葛伯奕过来拿主意。

葛伯奕摒退左右,待罗望单独将郑昌龄带过来,他直接拔刀架在他的脖子上,怒目盯着他皆是菜色的瘦脸,怒斥道:“你这没有用的东西,你为胡虏充当内应,是要害你妻儿老小都掉脑袋的,我也无法保住他们项上的头颅!”

郑昌龄跌坐在地,急叫着为自己辩解:“昌龄对大越忠心赤诚,对郡公忠心耿耿,一心想着不连累郡公声名,胡虏刑讯计诱皆不受。这次乃是吃尽苦头才侥幸逃出,郡公如若不信,杀了昌龄之后,就将昌龄抛弃荒野,便当昌龄从没有出现过也罢!”

葛伯奕将信将疑的盯住郑昌龄好一会儿,才还刀入鞘,厉色说道:“你且说到底是怎么逃出来的吧?你但有半句虚辞,小心我大义灭亲、绝不容情!”

目前除了杨茂彦已判流充岭南不说,汪伯潜隔三岔五就被弹劾失察无能,绍隆帝此时也只能借口枢密院不可一日无长官相守,暂时保住他的官位。

葛伯奕现在也不知道这时候他们之中再有一人被坐实“假称逃归、实为内应”的罪名,会进一步陷入何等被动的境地。

因此,郑昌龄即便通过第一关考验,葛伯奕还是不敢轻易信他。

郑昌龄坐在地上,说及从虏营逃脱的经历:

“……我们被抓后也是假意顺从,月余过后,胡虏才渐渐放松对我们的警惕,只是其他人等,畏死不敢脱逃,我是一心想着大越,想着郡公,也实在放心不下建邺城里的妻儿,才冒死逃回来。还有就是我无意间听虏将说及赤扈静惮王似对新汗登基心存不满,镇南王、平燕王对此忧心忡忡,实际并不愿意再对我大越用兵,这样的消息,我一定要传禀朝廷、传禀郡公,才对得起朝廷、郡公,对昌龄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