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湖南行之二(第2/3页)

邵树德走出了房间,来到甲板上透透气。

这是个阴天,还起着风,倒是驱散了不少热气,让他感到非常舒服。

“听闻李卿在过去几年一直忙活两桩事,一曰茶,二曰瓷,可有成效?”邵树德问道。

转运使并不仅仅负责赋税征收,事实上民政都归其管理,故邵树德直接发问。

“回陛下,臣在岳州新开茶园数千亩,司农寺亦派员前来协助,已有六七年,初见成效。”李愚答道:“瓷器之事,长沙铜官窑年久失修,荒废大半,战乱之中又损失了大部分工匠。臣遣人遍访乡里,将工匠都请了回来,拨款修缮,现有窑15处、陶工千余人。赤竹窑稍小一些,亦有九百陶工。”

湖南共有两大瓷窑。

其一为潭州铜官窑,位于长沙县,因当地盛产陶泥而兴建。初唐年间就开始生产青瓷,中唐时逐渐发展,晚唐时趋于鼎盛。

其二为岳州赤竹窑,位于岳州湘阴县,几年前刚搬到赤竹城一带,故得名。这个窑的历史比较悠久,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洞庭水匪邓氏兄弟占据岳州时受到严重破坏,现已恢复。

其实,这两大窑之间只相隔数十里,理论上来说位于一个窑区,使用的是同一片原材料产区,生产的产品都以青瓷为主。

李愚认真考察了江东、江西的产业,觉得湖广较为落后。

茶叶或可搞一搞(主要位于岳州),但不一定能竞争得过人家。于是,他把重点放到了瓷器上面,利用潭州、岳州交界处丰富的陶泥资源,花费大代价恢复两大窑的生产,对外销售。

就目前而言,整体情况还算不错。

铜官窑、赤竹窑的生产日益稳定,产品除本道消费外,每年还向南方的岭东、岭西二道外销三万余件。

邵树德避免直接评价李愚选择的突破口对不对,就他自己而言,似乎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更何况,愿意做事的官员又如何能够过多苛责呢?

“除茶叶、瓷器外,李卿还打算做些什么?”邵树德问道。

“臣请陛下迁移河北织户南下。”李愚郑重说道。

“哦?想多产丝绢?”

“是。”

“李卿都要离任了,值得吗?”

“在其位谋其政。”李愚说道:“臣离开湖广之前,所思所想,皆为百姓生计。”

“壮哉!”邵树德赞道:“迁移河北织户可以,但数量多不了。最多五百户,朕可以从贝州调遣。”

“谢陛下准允。”李愚高兴地说道。

别看湖广道不小,但目前最主要的丝绢产区就位于澧、岳、潭三州。比起北方织户,技术水平是有点差距的。而贝州古名清河郡,清河绢又是一等绢,如果能从贝州招募织户,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离任之前,诸事交待好,别让一番心血付之东流。”邵树德闭上眼睛,说道。

在他的脑海中,湖南的形象已经愈发清晰。

人口少,荒芜之地众多。

气候炎热潮湿,北方人一时间难以适应。

土地质量不佳,或许是开发不足的缘故。

航运方便,运输成本低廉。

当地官员在中心城市艰难地发展商品经济。

一切都并不容易!

……

同光八年(923)七月二十八日,圣驾抵达岳州理所巴陵县,一座位于洞庭湖出口附近的城市。

邵树德在城中转悠良久,试图寻找当年拉锯战之下的战争痕迹。只可惜一无所获,除了城内大量姓折的百姓外。

第二天上午,他来到了城外的洞庭湖畔,接见比他早到的湖广道境内的各路蕃人首领、洞主们。

蛮人献上了大量贡物,主要是:麸金、布匹、白银、丹砂、药材等,基本就是本部落的土特产。

湖南当然有大量未改土归流的部落了,主要位于与黔中道交界的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