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书稿(第3/3页)

“康阿炯,二丁,欠常田七亩廿四步,桃一亩。”

……

邵树德、乌光赞二人说完话后,并没有走,而是继续站在那里,看着田亩。

不远处一名小吏悄悄擦了擦额头的汗,大声报田亩数量。

这是给前来西州定居的六千镇兵授田。

镇兵是职业武人,拿相当于禁军七八成的钱粮,举家迁来西州之后,自然要授田了。

田是给他们家属种的。

在初期局势不稳的时候,需要屯驻军队弹压地方,武夫的家人们就是天然的移民。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必须授予田地。

邵树德给的标准是一户二十亩,但说实话,并不容易做到——这不是欠着么?

在唐代的时候,高昌一户百姓的田地数量不足十亩,个别奴婢身份的甚至只有两三亩——两三亩地,如果两年三熟,养活他一个人都够呛,毕竟一个成年人一年需要消耗四斛粮食(约433斤)。

回鹘时代,高昌有所发展。垦田数量从唐代不足千顷变成了1400余顷,但当地人口也增加了,毕竟来了大批回鹘军人、将官嘛。

今年是大夏占据高昌的第三个年头,垦田数量又有所增加,达到了1700余顷。

多出来的三百顷,外加没收的回鹘官员、富户的田地,加起来不到五百顷,也就够给两千五百军士完整授田的,所以必然存在大量拖欠的现象,这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但只要完成这件事,西州的局面也就彻底稳固了。

六千户中原武夫,差不多三万人口,平均财富是整个高昌最多的,属于当地毫无争议的统治阶级。家里少地、无地的高昌土人,甚至会沦落为他们的奴婢,依附于他们生活,这进一步增加了这个群体的力量,同化速度会大大加快。

“有些高昌百姓,耕种着几亩薄田,饥一顿饱一顿,实在辛苦。”授田完成之后,邵树德喊来了一名官员,说道:“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去辽东。与其在西州苦熬,不如去辽东当佃户,至少可以种五十亩地,只要肯吃苦,生活肯定比现在好。”

“臣遵旨。”官员立刻应道。

邵树德继续沿着田埂行走。

刚刚确认完自家田地的镇兵纷纷拜倒在地,口呼“万岁”。

“第三年了,还是得苦一苦河陇百姓。”邵树德叹了口气,道:“传旨,河西、陇右二道征发两万丁壮,转输粮豆十万斛至伊、西二州。粮食交割后,就地开挖井渠,平整田地。”

“万岁!”武夫们耳尖,听到后热烈欢呼了起来。

邵树德大笑。

在武夫和百姓利益冲突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武夫,没有任何犹豫。

高端的统治者,其手段就是这么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