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腐朽(第2/3页)

从积利县到建安山城约二百里,从建安山城到安市城百余里,在这三个地点囤积物资,派驻士兵,粮道将相当稳固。盖因这三座城池都是高句丽时代的山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契丹又缺乏攻坚能力,从这些后勤节点中的任意一个出发,派主力部队押运粮草,几天时间就能抵达下一地,契丹人很难将其截断。

只要后勤不断,你能奈我何?

阿保机若知机,这会就该大力加强步兵建设。光靠骑兵,可没法打胜仗。

七月初七,龙武军甲士千余人沿山道而上,进占了空无一人的安市城。随后全军拔营启程,至山城内休整,同时派信使向东疾驰,联络东路军。

……

东路军出发比较晚,但行军速度非常快。主要原因是此地没有契丹势力,属于内线行军,因此从平海县出发之后,进展极速,待收到刘鄩传来的消息之时,他们已过石汪县了,正往橐驼湾而行。

领军的统率是赵王邵嗣武,但实际统筹军务的则是归德军使符存审。

邵嗣武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统御大军,因此一路上多看、多学、多问,并不干扰符存审的决策。

闲暇之时,他则不断翻阅古籍,从前燕慕容氏与高句丽交战开始,任何一份史料都不放过,如饥似渴地学习,以做到心中有数,免得军议之时一开口就遭人轻视。

“符都头,刘将军行军好快,要不要让他们放慢脚步?”路边休憩之时,邵嗣武比划了下地图,问道。

“殿下,刘将军也是宿将了,自然知道该怎么做。”符存审温和地说道。

“好。”邵嗣武从善如流。

“安市城一下,契丹人多半就坐不住了。”符存审说道:“殿下,我等需尽快与渤海人汇合,领取粮草之后,大举西进,与龙武军汇合。”

安市城大名鼎鼎,但其实是一座非常罕见的土城(海城市东南八里镇英城子故城)。城墙沿山脊土筑而成,城周八里,城内有泉水。

从这里北上,离辽阳就很近了。而契丹是不可能忍受辽阳为夏军所据的,势必要爆发大战。而这会,他们多半已经在召集丁壮,准备下血本围攻孤军北上的龙武军了。

归德军与渤海联军大举西进,是减轻龙武军所面临的军事压力的最好办法。

“殿下、都头,乌光赞来了。”亲兵匆匆而至,禀报道。

符存审默不作声。

邵嗣武看了看他,沉稳地坐了下来,道:“让他进来。”

“遵命。”亲兵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乌光赞和两名随从赶至。

“参见大夏赵王殿下,参见符帅。”乌光赞大声道。

“免礼。”邵嗣武伸了伸手,道:“乌大郎前来,可是告知我粮草已至?”

“正是。”乌光赞连忙说道:“十万石稻谷,已运至敝国鸭绿府。府尹正组织民夫向西转运,不日即可抵达乌骨城。”

“太好了!”邵嗣武没忍住心中的激动,脱口说道。

说完之后,微微有些后悔,还是没沉住气,于是转移话题掩饰道:“不知渤海大军何在?”

乌光赞闻言有些尴尬。

他不好意思说渤海国已经被契丹打怕了,从上到下不想再去招惹这个凶恶的敌人。国中固然有主战派力求出兵,收复扶余府等失地,但主和派更多,他们只想苟延残喘,偏安一方,已经完全失去了斗志和血性。

宰相乌炤度毫无疑问是主战派。但他现在也无法压倒整个朝堂,无法让那些主和派改弦更张。更可怕的是,勃海王也有些畏惧,举棋不定,始终下不定决心。

乌光赞对此也很无奈。

最近几个月,他奔来走去,实在是忙得脚不沾地。先从洛阳返回渤海,向国王禀明大夏新朝皇帝欲册封他为渤海郡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