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百二十二 宋朝顶流(第4/5页)

……

【这就是本书的开篇——铡美案,看了是不是想叫一声“好”?

其实陈世美的故事最先出自明代根据元曲整理的《包公案百家公案》里第26回 《秦氏还魂配世美》,包公案中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派人杀死了妻子,要带回两个孩子,但他们不回。

后来这两孩子学艺归来,男孩子立功成了中军都督,女孩子成了右军先锋夫人,还封他们的母亲秦氏为镇国老夫人,父陈世美为镇国公。

兄妹去白虎山敕葬母亲的时候,秦氏还魂要报当年被杀之仇,告到包拯台下,当时的包拯担任开封知府。

包拯经过调查,捉拿当年杀人的赵伯纯以及陈世美,两人招供后被发配充军。

陈世美并没有死,不过这个结局其实更符合宋朝那个情况,毕竟宋朝不杀士大夫。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包公案中,陈世美没有当上驸马。

我们后来看到的版本其实是《续七侠五义》里铡美案的故事情节,里面加入了公主、太后等代表强权的因素,让原本的故事情节更富有戏剧性,事实也证明经过艺术加工的铡美案的更深入人心。

《续七侠五义》是《三侠五义》的续作,说是续作,但是这两并不是同一个作者,我觉得《续七侠五义》更像是《三侠五义》同人。

而《三侠五义》又是取材《包公案》。

然后电视剧有衍生出了《铁面包公》《包公》《包青天传奇》《少年包青天》《新包青天》《包公奇案》……

太多了,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按照知名度,我觉得包拯是当之无愧的大宋顶流。

不得不说,包拯很忙,他断过的案都能绕地球两圈了(狗头)。

但实际上的包拯,并不是我们认知里的黑脸、头上有月牙印、有御赐的龙口刀,可以先斩后奏,想铡谁就铡谁;他断的案也没有那么多,他的字也不是青天,而是希仁。

历史上的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3]。

元戏曲流行后,后世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4]。】

宋仁宗时期

大臣们已经从最开始的幸灾乐祸转变成羡慕嫉妒了,凭什么啊!论官职,他们比包拯高多了;论能力,他们也不比包拯差啊,为什么在名声方面,可以差这么多。

人家大宋顶流,他们连提名都不配。

好歹范仲淹、晏殊他们还被提过名,他们至今连个提名都没有。

酸,真酸。

就连宋仁宗赵祯都忍不住侧目,早在天幕第二次出现时,他就知道他的大臣很有名,可他没想到会这么有名。

包拯这岂止家喻户晓,简直就是无人不知啊。

赵祯瞥了一眼始终冷着脸的包拯,心里更怵了。

他怵包拯,之前想废后,包拯可是喷了他一脸口水的。天幕这么夸包拯,以后的包拯岂不是更明目张胆了?

连后世人都将其奉为神明,更何况当朝百姓。

包拯到底做了什么?居然出名至此。

欧阳修余光瞥了包拯一眼,心里有些不得劲,之前天幕提起他可没有多少好话,怎么到包拯这画风就变了?

要骂一起骂啊!

**

民间百姓们得知这位包青天是他们大宋的官,一时间交谈声不断。

一打听,得知这位包青天就是当朝大官后,百姓们眼睛都亮了。

众人纷纷打听包拯家在哪里。

这可是难得的为民请命的好官,他们以后要是有什么冤屈可以去找包大人做主。

“包大人真是奎星转世吗?”

“后世那么多人都认为他是,肯定是!”

……

大秦

作为被天幕亲口认证过的大秦顶流,秦始皇对这个大宋顶流产生了好奇心,怎么感觉这家伙的衍生作品比他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