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宛如孙武复生,亦如留侯在世(第2/5页)

这老家伙,若是此番让他领兵前去退了周军,回朝之后还不知道要如何给自己难堪呢。

好家伙!周军还没真正开始猛攻,孟昶在心里就以为胜券在握,觉得猜透了张鉊的一切部署。

这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的爽感,让孟昶不自觉的认为他既然如此英明神武,退周军似乎派谁去都可以了。

一看孟昶果然在犹豫,王昭远眼睛都亮了,他直视孟昶,一副选我,选我,快选我的表情,差点就想当场毛遂自荐了。

王昭远之所以这么想上战场,那是孟昶此人,还是有点趁着乱世逐鹿天下的欲望的,自然在平日里就喜欢跟亲近的王昭远表达这种想法。

其常常叹息,他孟圣人如此英明神武,奈何没有诸葛武宁王这样的大才来辅佐他。

要是他麾下有个武侯这样的大才,哪用七出祁山,出一次就搞定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孟昶经常这么表达,就让读书大多不求甚解的王昭远,就对做一个诸葛武侯这样的臣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然也是因为王昭远还有那么小小的一点逼数,很明显以他的肉体条件,关云长、赵子龙那样过五关斩六将,七进七出的猛将肯定是做不了的。

但想来诸葛武侯是个读书人,可能就跟他差不多。

王昭远看了看自己这一袭白衣,手指葱白如玉,高鼻梁大眼睛,走起路来飘飘若仙,诸葛武侯,一定就是这副样子,这样才能有谈笑退百万兵的气质嘛。

不过孟昶还是知道深浅的,他不怀疑王昭远的能力,相反因为经常在一起谈天论地,孟昶恰恰觉得王昭远是大才。

但是他知道王昭远没有上过战场,不宜直接就委派这样的重任。

于是孟昶把视线投向了老将石頵,既然赵廷隐他不想派,那也只有石頵比较合适了。

不过石頵也是老臣的代表,于是孟昶想了想,决定要启用一点新人。

“抽调奉圣、义胜、定远三军一万人,殿值四番一万五千人,泸、荣、戎三州蛮兵五千等,增援山南道。”

奉圣、义胜、定远三军是孟知祥时期设立的禁军六军之三。

泸、荣、戎三州则是后世的泸州、宜宾、自贡,除了戎州自贡有盐还算繁荣以外,其余两地在此时都还有点偏僻。

三州的共同特点,就是居住着大量的善战的少数民族,历来盘踞蜀地的割据政权,都喜欢征召他们当兵,孟蜀自然也不例外。

而殿值四番,则是孟昶时期设立的禁军,从将门之子和死王事者的孤儿中挑选。

四番分别由孟蜀重臣李仁罕的儿子李继宏、赵季良的儿子赵元振、张业的儿子张继昭、侯弘实的儿子侯令钦、赵廷隐的儿子赵崇韬先后统领。

不过到了现在,李仁罕和张业已经被孟昶给干掉了,李继宏和张继昭当然也已经被杀。赵元振则外出掌握藩镇。

于是,此时的孟蜀殿值四番其中两番掌握在侯令钦、赵崇韬手中,剩下的两番表面上看是孟昶亲自统帅,但实际上是由王昭远代替孟昶在控制。

而形同禁军统帅的判六军诸卫事早就被孟昶取消,义胜、定远这样的禁军军权早就被收回。可以说在某些程度上,孟昶和张鉊还是挺相似的。

只不过,张鉊有做好决心的勇气以及相应的能力,孟昶则在这三样上,都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加上出身高贵,从始至终也没有下到最基层去看一看,导致孟昶搞政治斗争还行,但真到了事无巨细拼微操的时候,孟昶就离张鉊大约差了一个郭荣,压根不在一个档次。

当然,也只是低很多而已,不是什么都没有。马希广、刘承佑那样的傻蛋,才是什么都没有。

比如这次,确定了要增援兴元府以后,孟昶就很果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