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第2/6页)

对于朝廷来说,是一石多鸟的好办法,后世的一千多年中,只有极为粗放管理的蒙元才没有实行役职制,其余各朝,都基本延续了从中唐开始到北宋趋于成熟、完善的役职制。

但是……,役职制有个非常大的弊病,却是张鉊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原本有乡官在的时候,他们虽然是隐患,本身就在鱼肉百姓,国家还要拿钱养着他们。

但只要他们在,基层的动员能力,就有保障。

现在没了乡官,乡间没了领头人,官府的差役一两个月都难得下一次乡村,下乡也是去找担任役职的耆长等,对于乡间的实际情况,还是非常不了解。

同时担任役职的耆长,从披着官身的豪强,变成了两头受气的富户。

他们在百姓的眼中,大多不是什么官人,而是有点闲钱的倒霉蛋,本身并没有多少号召力。

这就导致朝廷有事,别说从乡间征调丁壮,征收物资了,甚至跟乡间的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

反正役职制杵在这里,管他谁打过来了,都是一样缴纳田税,只要大兵不下乡野杀人,甚至他们还可以少缴一段时间的赋税。

既然这样,那你们就打去吧!谁管你们打成什么样?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到乡官制变役职制的弊端,但利益太大了,太省事了,太好用了。

于是两宋以及明朝,他们只在维持役职制的基础上,打了一个小小的补丁。

那就是极力扩大科举的影响,将原本一部分乡官的权力,通过科举这条通道,返还到以科举谋生的乡间士大夫身上。

以期望通过他们,来动员乡间的力量。

这么搞,其实问题也不大,最初也还是有可执行性。

只是最后坏就坏在赵二这家伙身上,把崇文抑武搞得太过头,导致乡间士大夫完全成了酸秀才。

所以哪怕两宋和明朝,士大夫阶层杀身为国的,不可谓不多。

但是他们能力实在有限,根本不足以像汉末、五代这样至少可以保住基本盘,甚至连南北朝的局面也保不住。

南明被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朝乡间武力和动员力,特别是承平已久的长江以南,实在太弱了,几乎等于没有,导致清兵只需要追着南明那点武力打就行。

看着张鉊眉头紧锁,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张希崇开口说道。

“圣人,如今之势态很明显,乡间民户逃亡颇多,根本没有大户能承担起役职。

各州县的赋税完成与否,完全就靠是否能在乡间找到可以承担的役职。

而能被官府选中承担役职的,无一不是有点家产,但是又无力保护的普通富户,被选中一家,就破家一户。

真正有实力的,则可以用各种办法逃脱,逃脱不了,他们就会加入李仁恕这样盗匪团伙。

是以臣认为,役职制至少需要暂停,不然继续下去,朝廷对于乡里间,就完全要失控了。”

张希崇久在方镇,所以他很清楚乡间的役职是个什么情况,其实就算张鉊这次不召集起来议这个事情,他也准备上书了。

“薛居正,你是户部尚书,你来说说看法,从唐至晋,乡间全然如此吗?”

张鉊点了薛居正的名字,意思很明显,乡里间的情况已然积重难如此,那后唐和后晋他们是怎么维持朝廷运转的?

薛居正当然懂张鉊这么问的言外之意,于是摊开了手里的一份资料呈给张鉊,他自己则直接开始回答。

“后朝与石敬瑭时期,乡间情况比我大周,是要好些的。

因为彼时还没有经历三年水旱蝗大灾。虽有兵乱,但未像如今这样,经历契丹人四处打草谷。

是以乡里间虽然问题多多,但还能维持。

而且如李仁恕这样的贼匪,只在淮北的徐、沂、宿、颍等州,其余州县未有此等大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