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孙儿为太平天子(第2/5页)

“陛下。”金幼孜想了想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太平府的举措,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臣以为……应该再观察一二,如此才可确保万无一失。”

朱棣便冷冷一笑,道:“是吗?这样的话,那么淮安、凤阳诸府,如何处置?”

他直接反问。

既然……太平府可以抗旱,而且还可以在大旱之下,进行增产,并且确保没有出现盗贼和流民。

那么……其他各府的哀嚎,反而就是给朝廷提供了罪证了。

从前至多说是天灾,哪怕说重一点,也可以称之为无能。

可现在有了太平府,说他们是在犯罪,也不为过了。

朱棣咄咄逼人地看着金幼孜,继续道:“金卿家,你来告诉朕,诸府如此,难道可以无视吗?”

金幼孜被朱棣的目光盯得一阵心虚,心气不足地道:“应……应该申饬他们……”

朱棣带着几分嘲弄的意味道:“申饬?”

随即,朱棣便怒道:“因他们的无能,而损失惨重,许多百姓,饥肠辘辘,不少人家破人亡,就区区一个申饬?”

朱棣接着看向了金纯:“卿乃刑部尚书,可有建言?”

金纯吐出了两个字:“罢黜!”

朱棣更干脆,道:“所有奏报减产的知府、知县,全数罢黜……”

朱棣此言一出,所有人心惊胆战。

像这样直接一网打尽的玩法,怎么都感觉……像是太祖高皇帝?

朱棣又道:“再有……他们残害百姓,朕可以容忍,上天能够饶恕吗?此等悖逆上天之举,殊为可恨,朕轻饶他们,国法却是不能容情,其子孙……皆为吏。”

众人心中又是一凛。

这显然是打击扩大了。

而且这一手太狠了。

罢官只是针对个人,可实际上,对于这个时代的家族而言,其实打击是有限的。

因为杰出的个人也只是家族中的一份子,这种杰出人才的家庭,往往都有一套所谓耕读传家的法门。他们通过族学以及其他的方式,不断地从一代代的子弟里挑选出人来进行科举,从而振兴家业。

罢黜了一个官,无非是少了一番培养出来的心血罢了。

而子子孙孙,照样有大量中功名的人,依旧还可维持家业。

可直接将他的子孙都为吏,这就等于直接断绝掉了他们的上升之路,彻底地让人绝望了。

朱棣道:“怎么都不言了?杨卿家以为如何呢?”

朱棣没有问其他人,因为他知道,问其他人,他们肯定会求情。

而朱棣已经不想和他们进行拉扯了,直接询问杨荣,实则也是一种试探。

杨荣道:“残民如此,陛下已是法外开恩了。”

朱棣大喜,眉一挑:“是极,杨卿所言,正合朕意……只是……罢黜了这么多的官吏……又怎么补足呢?哎……朕老啦……就让太子……来决定吧。”

顿了顿,朱棣接着道:“让太子参详一下张卿的意见,他是太子嘛,不能独断专行,要广开言路。”

话已说到了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明白了。

这些罢黜的官吏,十有八九,由太子和张安世,决定升补。

张安世自不必说,而朱棣突然拉出了太子来。

很显然就是……朱棣认为太平府干的很好。最好能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像太平府这样干,可一个如此巨大的国策转变,是绝对不可能在朱棣手上,就可以彻底完成的。

那么……就把太子拉下水,在朱棣的监督之下,在张安世的督促之下,拟定出一个满意的人选,让太子成为真正的新政主心骨。而张安世和杨荣这些人,成为爪牙。

朱棣知道朱高炽这个人心善,未必肯下这样坚决的决心,趁着他还在,先摁着太子的脑袋,接受了这个结果,到时,就别想跳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