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丰收(第2/5页)

“又怎了?”张太公气定神闲的样子:“栖霞那边,行情如何了?”

“今日又涨了一些。”

“好的很。”张太公乐呵呵的。

他陆陆续续的,买进了不少粮食,折算下来,差不多一石二两银子上下,不过现在看来,应该至少赚了一倍。

虽说当初购粮,有几分意气用事的成分,可现在看来,却是大赚一笔,这可比收租要赚得多得多了啊。

张太公笑吟吟地道:“现在还有三个粮仓没满,可是……银子不够了,倒是有人来……说是可以用地抵押银子……只要签一个契书,钱庄就立即将真金白银奉上,你说……”

与张太公乐见其成的态度相反,李秀才却是不无担忧地道:“今日我在市面上……听说……太平府的夏粮,应该收成没有从前想的那样糟糕。”

听了这话,张太公只是笑了笑,道:“是吗?今年的夏粮可有不少,都歉收了啊,这太平府,怎么可能没有这样糟糕?”

李秀才想了想,也觉得自己多虑了,不过他的心里还是有几分隐忧,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

不过李秀才这样的读书人,他身边的读书人和士绅们,几乎都是一口咬定了……太平府的收成一定糟糕,甚至颗粒无收。

有一句话叫做信息茧房,不同的群体,对于同样的事物,几乎他们的看法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哪怕你摆出再多证据,比如太平府某地,确实好像大丰收了,他们也会嗤之以鼻。

要嘛认为,这是险恶的太平府有什么险恶的把戏和手段。要嘛就是压根不信,认为有人混淆视听。

再哪怕,你抓着他,到了那丰收的地方去看,他也只是认为,这不过是片面的信息,诺大的太平府,有几个乡丰收,也是正常的。

总而言之,不信就是不信,而且一个群体里,每一个人都在为不信找各种理由,而这些理由和借口,又恰恰正对你的胃口。

这个时候,若是还想做清晰的判断,其实已经不可能了。

李秀才想了想,还是道:“今日……遇到了几个商贾,那几个商贾……”

张太公皱眉起来,露出不悦之色,当初可就是这个李秀才怂恿他购粮的,可现在……这李秀才反而退却了。

他甚至提及到了商贾……

一见张太公如此,李秀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粗鄙了,竟将商贾挂在了嘴边,罪过,罪过,自己方才说的那些话,是要被人看轻,被人瞧不起的。

毕竟地方的士绅,面对商贾,都有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已是持续了千年之久,根深蒂固。

张太公的脸色虽不好看,却还是耐着性子道:“那些商贾,说了什么?”

“说是……粮价到了现在,可能有风险。”

张太公面露不屑地道:“这便是贱商只知眼前之利,没有长远打算,读书少的结果。真是可笑……”

李秀才想了想,带着几分试探地道:“要不,咱们卖一些……”

“不卖。”张太公断然摇头:“老夫还等着涨到六两银子呢,看来……还得想办法,再收一些粮。”

李秀才忙道:“啊……太公……这……太冒险了吧。”

张太公笑了。

想想看,轻轻松松地买了一笔粮,结果直接让自己的身价涨了一倍还多,躺在家里,便可见到自己的财产疯狂地上涨。

人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挣了一倍多之后,张太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大赚一笔。

这个时候的,张太公其实已经开始膨胀了,甚至他的身价涨了一倍,他还是瞧不起这点小钱。

于是张太公施施然地道:“冒险?这算什么冒险?别人没有粮仓,我家有粮仓,这银子,合该老夫挣的。”

李秀才却是担忧地道:“其实学生担心,这会不会是张安世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