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人心(第2/3页)

在别人眼里,花团锦簇的盛会,彩衣偏偏,酒肉不绝的场面,才是盛景。

可是在李纲眼里,将士们用命,百姓们用心,一起为朝廷出力,一起为江山社稷即将到来的繁荣欢庆,才是真的盛景。

“我也是……”

李元吉无心跟李纲深谈,所以浅尝着酒盏里的三勒浆,随后附和了一句。

不是说李元吉不愿意跟李纲聊天,而是李纲这老倌唠叨起来没完,一会儿说情怀,一会儿说诗词歌赋,一会儿说教。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李元吉还能忍受。

关键的是,这老倌风花雪月的说了一大堆以后,最后的目的居然是打秋风。

他看上了从突厥人手里缴获的数十万头牛羊,有心趁着这些牛羊没被运到长安前,先刮一层,然后分给在此次大战中受到荼毒的州县。

这件事并不是李渊交代他做的。

李渊虽然重新驾临了太极殿,但依然不管政务。

只是充当着人形吉祥物,以及人形图章。

让所有人都知道,即便是大唐的太子,齐王,以及已经被废除的秦王全部都出征了,大唐的皇帝依然还在。

大家可以放心的该干什么干什么。

所以要先刮一层牛羊的主意,是这个老倌自己的主意。

老倌秉持着他这也是为大唐好的理念,根本没跟人商量,就直接付出行动了。

“不知殿下对臣的提议,考虑的如何?”

李纲在遥望着注视了一会儿后,收回目光问。

李元吉放下酒盏,没好气的道:“这些牛羊需要押回长安以后,交给民部来分配。”

民部也就是户部,只不过这个时候不叫户部,叫民部。

历史上是在李治上台以后,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将民部改成了户部。

李纲长叹道:“殿下应该很清楚,这些牛羊若是被押回了长安,交给民部分配,到时候就落到各个权贵家里了,百姓得不到任何实惠。

说不定还会因此遭罪。”

很多时候,好事在经历了无数波折以后,很容易变成坏事。

尤其是在国家政令这种事情上,往往朝廷定下的政令是好事,可是经过了各级衙门的曲解以后,就变成了坏事。

这就跟儒学一样,最初发展起来的时候,所有的诸子典籍几乎全是好东西,可是因为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的原故,所以被后来的学者各种曲解,最后很多诸子典籍里面的东西,被曲解的面目全非。

甚至意思跟本来的意思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也是为什么朱子出世以后,被推崇的原因。

因为他依照他的思想,给诸子典籍定下了一个标准的意思。

后来者只需要按他的意思学就行了,不需要再理会其他的意思。

李纲说牛羊交给民部分配给权贵以后,百姓得不到实惠,而且很有可能会遭罪。

意思就是说,长安城内一口气涌进去这么多牛羊,不仅会拉低百姓们养的牛羊的价钱,还容易促使着权贵们去圈地放牧,或者侵占民田。

长安城各处的地,分给权贵和百姓们种虽然分不完,但一旦开始圈地建草场,那有多少地都不够。

“李公要是不放心,等回到长安城以后,就由李公盯着此事,如何?”

李元吉盯着李纲问。

李纲长叹了一口气,疑问道:“殿下为何执意要将这些牛羊押回长安城呢?殿下难道不知道将这些牛羊押回长安城以后,一路上的损耗就是一个极大的数字?”

死了的牛羊远没有活着的牛羊值钱,而活着的牛羊是要吃草的。

数十万头的牛羊,每天消耗的草料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虽然时间已经到了初春,万物复苏,草木已经开始露头了,可让数十万牛羊一路吃下去,还是会将许多地方啃成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