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介入

皇帝既去, 朝臣们也旋即移去偏殿议事。尽管皇帝已摆明了不想参与后续事宜,但面子上也要有所顾忌。薛琰一案,皇帝既已有一个基本论调, 那么也不好第一时间在拿出来讨论。所幸朝中事务颇多,对于金城、武威等战役将士的封赏, 以及参与夺回京师勤王劲旅的封赏, 这几日都要敲定。

司徒吴淼所居最上,虽有陆昭、王峤等依次而坐,王子卿亦在列, 薛琬则称病不朝。位高者虽然不发一言,但众人不乏议论纷纷, 上首四人沉默地听着。

爵位、军功,这些都好说, 依照故事援例即可,但是钱粮上着实要精打细算一番。长安方面不比行台, 今时也不同于往日。当年行台粮草依靠各家捐输,背后也是因为行台本身与这些人家休戚与共, 况且那时候大家的功劳还没有积累得那么多。如今长安方面接二连三地出事, 皇帝与臣僚的不快,关陇世族因薛陆两家对立而造成的分野,即便朝廷可以号令四方捐输, 但谁又能保证各方一定会遵守约定,不出差错,不凭依此事借机牟利?譬如朝廷出诏, 但西北不打算出钱了, 此事将要如何?

国库亏空仰赖世家,这本是寻常, 但陆归、陆昭与北海公元丕夺回京畿之功太大。假使长安方面不管不顾地做出保证,一旦西北、豫州、汉中等某一方忽然反悔,拒绝捐输,赏赐迟迟不能下方,则会让将士们加重对中枢的不满。继而地方顺势邀买人心,使得地方更加脱离中枢的掌控。

“赏赐金钱或可比以往稍稍低些,不足之处,可用缣帛补贴。”一名臣僚对朝廷府库也是知悉甚多,不免建议道。

然而另一人闻言却佯作思考状:“武威太后与凉王遗体也将归都,保太后的丧仪至今也未办,之后治丧之事不得不考虑,届时若缣帛不足也是一桩麻烦。倒不知今上对此事是否已有所定论?”

许多事情很难公开讨论,需要通过很多小节旁敲侧击的去试探各方的态度。比如今上对于凉王之死的态度如何?对于武威太后是否会褫夺太后的名衔?毕竟保太后也已经亡故近两年,两位皆有从逆之嫌的太后要如何区分对待,谁该被尊崇,谁又要被贬抑?各方针对这些问题的意见通常也能表露出对宗室以及未来保太后的态度。

这些人尤其注意到了殿前奏对时李令仪的反应,她竟能不避嫌疑为薛琰求情,其中内情还在让人浮想联翩。继而又联想到太子日后执政,陆昭与李氏嫌隙必然更深,太子的态度如何?谁会胜,谁会败?在没有弄清楚李令仪那晚出宫背后的隐情,他们是绝对不会轻易作表态的。

因此此言一出,众人相继静默,然而片刻后又有一人出列发言道:“依卑职看,还是按寻常比例发放。若钱粮实在不足,还有土地嘛。”说完他又看看上首的四位长官。

这样的问题可称刁钻。四位长官都是各有各的立场,譬如吴淼,居司徒之位,但并非传统世族,也与战役大胜的参与者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在军功派里着实颇具威望。而陆昭则是门阀魁首,与战役大胜也是息息相关,其人是否想借封赏的事与中枢做权力上的置换还是偏向于收取土地实利也是值得玩味。

王峤倒没有什么置换权力的诉求,他虽想任职荆州,但中书监至荆州刺史也实在算不上擢升,与这次封赏关联却不大。不过王峤很可能想通过功劳换取在荆州土地上的赏赐,以助他坐稳这个刺史之位。最后是王叡,汉中王氏算是在东西两地双双开花,在函谷关东也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

高位者们的诉求究竟如何?几大门阀内部能不能先将头部利益置换好?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知道掌握河东粮草物运的薛家是不是可以轻易剔除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