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木樨

月底议事, 元澈并陆昭、魏钰庭几人将几件重要事宜敲定之后,便各自落座整理相关文移。院中瓷缸中奉养的菡萏早已凋萎枯黄,在水面上漂零旋转, 乌云还未攀上鸱吻,便已有秋光谢, 雨意生。

金城攻破, 玉京宫也饱受战火侵扰,宫人散去大半,已无多余人手在花草树木上用心。如今遂至深秋, 北风寒峭,这些宫人不得不辗转流连至苑中各处, 捡拾薪柴,提前准备过冬用度。

台中艰难已是至此, 其他地方也未必宽裕。元澈半披裘衣,奋笔疾书, 待最后收尾加印落成,文移便移至右方, 同时一手从左侧堆积的文移中取出一份打开, 放在案上御览。

元澈的目光偶然越过如山垒牍,见自己的案前不知何时多出几支木樨花,金粟凝香, 胆瓶深护。忽然殿门半开,小侍躬身顺着堂风走近殿内,那花枝也随之摇晃, 抖落一身柔黄。似是因此花枝稀疏, 元澈便看到斜对正坐的陆昭,见她狐裘上领子包裹的甚严, 心中方觉得平静些,落眼却发现她提笔的手仍不似

平时端稳,胸口便也是着寒一般,颤抖三分。

恰巧小侍入内撤换火盆,元澈低头书写,只作无意道:“碳热体燥,把炭盆东移稍许。”

内侍似未领会到位,见元澈仍披裘衣,于是添加炭火后,也仅将炭火稍作撤移。元澈无奈,也不好当着魏钰庭的面指出,便假借起身察看魏钰庭所撰文移,行走至炭盆处时,弯身将炭盆重新挪到自己中意的位置上。她的余光不经意间捕捉到那只执笔手微微停顿,便忙慌转身,察看魏钰庭桌上的文移。

时下条件简陋,行台中枢用度也是捉襟见肘,粮草之患目前算是解决,但是大量物资短缺也让即将到来的冬日难以为继。元澈与陆昭等人也只能先以身作则,将自己的配给减去大半。然而行台不乏膏粱子弟,家中多有贴补,即便是太子之位,中书之权,也不能要求旁人与自己划一,从而徒伤人望。

不过这样一来,这些世族子弟的优渥处境也给了小民一个刺激,如今金城怨声载道,几个明事理的子弟也怕物议沸腾,影响了年末的清议,多少也有所收敛。在两个高位者以身作则一段时日之后,这些人至少在表面上愿意作苦身自守的姿态。

高门蓬户有差,生死富贵天定,只要两者共存不相戕害,元澈与陆昭也不想过分苛责指摘。秀安曾来过几次金城,自行带领寺庙众生捐输的同时,也劝陆昭号召世族再行捐赠,然而陆昭也只能表示勉力为之。

那些美好的佛性在利益面前不过是冬日暖房中昙花一现的脆弱,富不彰于乞儿前,肉不唾于饥者面,才是这个乱世可以普及的最高修养。

元澈将魏钰庭处理的文移暂作浏览,心中也有些五味杂陈。捐输粮草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但因分功定赏迟迟没有推进,所以最终真正投入到行台的资源不过十之一二。

所谓论功行赏表面看是一场战争或一件大事之后,各方分割利益,但对于整个国家权力体系来讲,却是一个不断构筑秩序的过程。名爵共赏,难关自然也要共渡,捐粮输钱各有摊派,迅速稳定眼前的局面,之后才能着眼于新的目标。

然而如今顾承业本人捐输五十万斛粮草却对封赏固辞,那些打成铁板一块的世家也都趋之若鹜,争相效仿,一个个高风亮节得很。不过眼下看来,两袖清风更像是一场妖风。诚然刮取名禄而自肥是枉顾朝法国纲,但是刑名赏罚,国家自有法律,征辟察举,也有常制。像固辞不受,征辟不就这种做法,无疑也是对国家权力挑衅,纲常法度的无视。

如今最难受的并不是元澈,而是魏钰庭。作为寒门清流,在金城郡的局势平定上,这一回合寒门执政者几乎没有任何亮眼的作为,反而因为积累不够人望不足,难以调用当地物资,致使需要中枢反哺。而唯一能为中枢提供力量的世家们这次又是格外的盛德高标,连他都没有理由对这些人进行攻讦。以往魏钰庭常以清廉仰望,对于赏赐也多以卑微而辞退,因此在詹事府时也算颇有清名。如今他却是比任何人都要痛恨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