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置换

保太后贺氏梳装完毕, 抬头看了看窗外,几日前的长安风雨如晦,如今一片大好晴光, 除了院子里那几棵松柏依旧立在远处,其他的草木都按着时令换了新颜。

保太后默默阖上了镜匣, 她已经不需要看着日益增多的白发来告诉自己时光如梭, 不远处那抹身影早就告诉了自己,新人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保太后于正殿召见陆昭, 大内司李真如侍奉在侧。与公孙大内司不同,李真如隶属于保太后之下, 除掌长乐宫诸事之外,亦为保太后亲信, 参知政事。其所掌女官较之皇后,更为庞大, 其下定员,女侍中四, 女尚书八, 女史十六。

其中女侍中与女尚书多为保太后直宣任事,而女尚书更有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之责。至于女贤人、书史、才人、中才人等,数目无算, 虽也隶属大内司分管,但已非直辖。

陆昭先依大礼拜过保太后,随后再拜李真如, 也算是见了名义上的直属长官, 最后再受几名女史的祝祷。李真如面色整肃,虽一一为陆昭介绍各人, 但场面上看,其并未与在场任何一人有何深交,也对任何人的融入保持绝对的拒绝姿态。

陆昭猜测,李真如大概并非高门出身,不然以其今时今日的地位,完全不必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孤臣姿态来获得宠信。

待见礼后,保太后揽过陆昭的手,笑容和煦对其他人道:“是个好孩子。”又问道,“你兄长那边可好?听说他得了大胜,这几日也要归朝。”

陆昭并不言是否知道归朝之事,只守分答道:“兄长感念国朝天恩,若能够得归,便是再好不过之事了。”

保太后点了点头,又叹了口气道:“陇山大捷,倒称得上是今年头里的一桩大喜事了。凉逆本成破竹之势,如今你兄长举大义而讨逆,攻守易势,也省的了多少将士性命和朝廷钱粮。只是如今,金城未破,犹存星火,来日血流漂杵,也免不了一场恶战。听闻吴地要有粮船过来?”

陆昭还未天真到认为元洸不会把此事告知保太后。吴地所押运的粮草本是陆家以及其他亲厚各家所筹集的私粮,悉数支援陇山战事,对于关陇世族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其实,即便对于元洸而言,自己兄长若在安定扎根太深,成势力太大,便不会再受书信等事的桎梏与威胁。届时是否还要维持联合,便要有待商榷。毕竟关陇世族虽然是陆家之争路上的一道巨槛,但陆家也并非必须砍掉它才能入门。

不过无论怎样,陆昭明白,这船粮草已经被关陇世族们惦记上了。

思至此处,陆昭道:“受战事之累,北凉州金城等郡流民颇多,入安定与下陇者皆有不少。如今春播方成,各地官府已无太多余粮,所以还需粮草赈以民生。”

安置流民,土地分配是一方面,但粮食更为重要。西北战事未定,整个雍州的粮价已经翻了数倍不止。考虑到之后京畿附近可能产生的动乱,从江东运输一批粮草更是重要的一环。

不过考虑到崔谅即将驻扎扶风县,陆昭对于这批粮草的使用也有了不同的想法。

“臣正有要事请保太后定夺。”陆昭忽然跪地。

保太后闻言内心一动。她先前已听闻陆昭在御前应试奏对,对于这个天赋秉异的女孩早已另眼相看。

现下京畿周边受损颇为严重,即便是贺家在粮草方面也尤为吃紧。一方面春耕与开垦庄园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养人力,另一方面私兵部曲仍在备战状态,不事生产,也需要大量寄养。

而国库存粮本就有限,此番主要供给太子兵马。虽然贺祎有宰辅之重,治粟内使也是关陇的自己人,但也并不敢擅自挪用粮草。生怕太子冲冠一怒,带着那七万大军回来清君侧了。

因此,她这才把主意打到吴地粮草上来。方才自己对于吴地粮草的提及,想必这个新任的女侍中已经能有所明白。保太后笑着道:“今日虽是觐见,也是你任职头天,该言之事,分内之事,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