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水牛教授的传说(第3/4页)

大概数周时间,观察结束后,就会将猪胚胎直接销毁。

一方面是研究猪胎儿发育过程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看猪能不能正常发育,基因敲除或者引入人源化基因后,会不会有什么畸形或突变。

这样就能为后续构建某一基因改造的猪模型奠定实验基础,并为将来在猪体内再生人源化器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整个过程记录下来,经过适当的语言修饰,就能水出一篇不错的论文。

事实上,这并不算真正的水论文。

起码学生们都做了实验,提供了真实的实验数据。

对异种器官移植未来的研究,也很有帮助。

只是都是单一基因组的实验,又受限于他们的水平,没有对背后的原理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建立更加复杂的多基因组模型。

所以显得水平比较一般,看起来有点水。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们论文发表得实在太多了。

当然,那些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研究,就属于黄勤的工作了,只不过他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数据,才能进行下一步。

之前的8篇论文,由于每个人名下只有一篇,看起来还不算多么显眼。

但是,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人的论文开始井喷。

足足30多篇论文,如同雪片一般飞向了四面八方。

很快通过了审核,开始在各大期刊上正式发表。

其中一半都发在了新手专用的三区期刊上,影响因子只有零点几,基本没啥人看。

只有一些发表在2区期刊的论文,影响因子在1-5之间,能引发一些关注,可能会被引用,但也仅此而已。

不过,黄勤后续的研究,却都是建立在这些看起来很水很基础的论文之上的,甚至要做大量的引用。

这些‘水’论文就如一块块不起眼的砖石一样,撑起他研究的高楼大厦。

而他的研究,对国内才刚起步的异种器官移植领域来说,非常地具有开创性,属于绝对的国际领先水平。

当然,具体能到达哪一步,这要看他最终的成果。

如果只是把基因改造猪的器官移植到狒狒上,这种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不少,存活率也比较高。

在国内研究的机构不说没有,却也非常罕见,寥寥无几。

光是这方面有所突破,就已经足够带飞杜彪,评上一个杰青了。

主要因为研究这块的人太少,没人占坑,杜彪只要稍微有点成果,就能占上一个坑。

如果能进一步研究透彻,改造出对人体彻底无害的猪器官,也不失宗师之位,算是本领域的领军人物。

如果能证实基因改造猪的器官在人体的可用性,哪怕是体外透析成功,或者体内移植存活一段时间,也堪称伟大的创新,属于开宗立派的大人物,绝对院士有望。

至于结合干细胞研究,真正研究出猪心人肾,再将人肾移植给病人,使病人存活下来。

那绝对是器官移植的二次革命,本领域开天辟地,堪称祖师爷的存在了。

拳打中科院,脚踢诺贝尔,也不过如此。

走到学术会议上,院士上赶着称兄道弟,长江学者敬酒拎包,杰青直接磕头拜师。

没办法,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就是如此豪横,流淌着奶和蜜,急需天才去开疆拓土,回报自然也格外丰厚。

若是夕阳红的科研领域,到处都是填满的萝卜坑,大道之巅都有数位院士镇守,只给自家后辈留几个小坑,后来人自然没有什么上升的通道了。

……

与此同时,国内知名社交平台,逼乎。

一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并引发大量关注,很快冲上了热榜。

《如何看待姑苏大学的杜彪教授半年时间发表40多篇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