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实战演习,升级完成(第2/4页)

而确定以后,转诊患者将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的顺序逐渐往上转诊。

危急重症患者可以越级向上,直接送去三甲医院。

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以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等,都应该往下转诊,不能没事就跑去三甲医院,而应该转到附近基层医院进行常规治疗。

这样一来,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合理分流患者,就能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人不足的问题。

海外的发达国家也都采用了这套体系,将病人按病情分流,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医疗压力。

这一套体系设计得很完美,看起来没毛病,如果顺利实施,肯定是能起到设想中的作用。

但任何体系的设立,实施往往是最大的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要在理想和现实中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必然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

第一个问题就是精准的诊断。

有了明确的诊断,才能判断是否转诊。

否则,别的还好说,万一重病患者没诊断出来,留在基层医院,耽误了治疗,导致一命呜呼,那就出大事了。

而人体是很复杂的一整套系统,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以及高端的检查设备,光从浅层是看不准的,很容易出错。

这后果,谁也担不起。

但经验丰富的医生很难培养,就算培养出来往基层一扔,人往高处走,人家也不乐意呆在基层。

所以,在分工不明,协调衔接不足,设备简陋,优质医生缺乏这四大痛点中,只能先解决协调衔接,以及设备简陋的问题了。

而这,就属于技术进步所能解决的范畴了。

如果基层医院都能配备高精度的检查设备,经常给老百姓进行体检,把一些初现端倪的疾病诊断出来,那自然能将很多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病人的电子病例能够在医院之间便捷地流通,挂号,入院,转诊,医保付费等各种事情,在手机端就能操作,非常方便。

甚至,更进一步,等到远程医疗能实现的时候,优质的医生资源也不会太欠缺了。

病人完全可以在本地预约,接受资深专家的远程诊断和治疗。

就好像低配版的飞刀手术一样。

其实病人们心里都是很清楚的,哪里能看好病,哪里不行,他们都知道。

如果能在家乡就看好病,百姓就不会舍近求远。

只有本地治不好的病,他们才会千里迢迢跑到京城去看病。

而当他们在基层医院也能够提早诊断出疾病,并治疗成功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地心服口服,彻底地信任本地医院。

幸运地是,看病难的四大因素里,三清恰好能解决其中一个。

不断推进医疗设备的发展,制造精良的器械,并以成本优势,普及到基层医院,让老百姓受益,这正是三清努力的方向。

在药品方面,它已经在这么做了,接下来就是器械方面的大展拳脚了。

而便携监护仪和便携彩超的问世,仅仅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始。

很快,便携彩超就火遍了全国,各种订单像雪片一样地飞过来。

而此时,陆庭峰正在军方深入调研,才没有被订单所淹没。

东部战区,某军事训练场。

炮声轰隆,硝烟弥漫,大地被轰击得颤栗不止。

一场模拟边境地区防卫作战的实弹战术演习,正在激烈进行。

陆庭峰带着几个工程师,身着蓝色迷彩服,全副武装地趴在一个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盯着下面的演习。

他们一个个两眼瞪得溜圆,嘴巴一张一合,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只会不住喘气。

突然,身边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