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4/7页)

“咸烂哩兔肉……”

“热烙饼,焦麻叶儿……”

各式的叫卖带着悠扬婉转的拖腔,混合着各种香味蹿上夜空。凌清扬沉浸在其中,一时竟不觉得饿。最后,她终于在一个卖豆沫的小店停下来,因为她在橱窗里发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五香花生米。

记得每次从寄宿的学校回到姑妈家,老人家每每会从一个密闭的玻璃瓶里倒出十几粒花生米,悄悄地放在书桌上,或者撒在凌清扬正在看的书本上。有时,是等她临返校前,姑妈神秘兮兮地用白纸包上一小包塞在她的手心里,花生被自己一粒粒地慢慢咀嚼,里边浸透着花椒、大料和五香粉的混合味道,顿觉香气满口。可每次当凌清扬向姑妈多要几颗时,她就会颤巍巍地摇头说:“唉,没有了,没有了。”这是姑母怕邻居家的小外孙偷吃,专门为她藏起来的。那时这种五香花生米也极不好买,乡下人像贼一样偷偷摆在街上卖,被警察抓到,秤杆子马上会被折为两段。

凌清扬要了碗豆沫,买了一碟儿花生米,坐下来刚要品尝,蓦然发现桌子对面灯火阑珊处的一座古宅,宅院门楼破旧残缺,瓦片像钝刀刮过的鱼鳞,瓦棱上长着苍老的瓦松,像是蹲伏在地的一头怪兽头上的毛发。古宅的背后隐隐可以看到那座黑黝黝的白云塔。

古宅的门前,有一个卖炒凉粉的小吃摊,可能因为刚开张,吃客还不多。凌清扬突然看到刚才画店里见到的那个男子,身背着画夹,要了碗凉粉,一屁股坐在马灯下边的小桌上,呼呼噜噜吃得津津有味。凌清扬走了过去,也要了一份儿凉粉,端到了对方的面前。郭煌一抬眼,故作突然认出对方的样子,连忙有礼貌地让座,并对凌清扬说,他每天都要这个时候出来,趁着吃饭,勾几幅市井草图。

“我要感谢你给我介绍这样一处美食街,真不愧是‘东奔西走,吃在梁州’啊!”凌清扬一边说,一边要过了对方的画夹,打开来看,画的竟是眼前的古宅院。

见凌清扬对自己的画兴致盎然,郭煌便打开了话匣子,刚才邂逅的陌生感完全没有了。

郭煌毫不在意地一边和她攀谈,一边端着酒杯自斟自饮。由于他料定对方应该是撞在自己网上的一条大鱼,因此谈兴甚浓:

“你知道这座宅子的来历吗?”

“刚听人说的,这是清代一个格格府。”凌清扬佯装不知。

“我问的是它坐落在什么位置上。”

“我知道白云塔周围有几个朝代宫殿的遗址,一不小心就会踢出唐朝的陶俑、宋朝的瓦片儿来。”

“确切地说,这座格格府下边,还埋着明代的周王府,这周王府的旁边呢,还埋有一处历史上有名的建筑。”

“是宋代的御街桥吧?”凌清扬脱口而出。

“对,就是宋代梁州八大景之一的御桥明月,真想不到你对我们梁州历史这么了如指掌,佩服,实在是佩服。”

郭煌从谈话中得知凌清扬是美籍商人,颇有些感慨,仿佛遇到了知音,更加滔滔不绝。

“我正在准备创作一幅画,实际也是一幅古画的补遗。你一定知道《梁州梦华志》这本书,据说当时的名画家还为此书绘了一幅长卷,可惜未能传世。我这几年到了国内好多处名胜古迹,临摹了几百张宋代的亭台楼阁,就是为了再现当年的京华盛景。”

“我猜你画的这幅图,起端一定是白云塔吧。”

“太对啦,你可不要小看此塔,这塔底还埋有八棱方池、九级莲花座,全是用汉白玉雕刻,当初那真是曲栏曼回、虹桥卧波哩。”见凌清扬听得专心致志,郭煌说得更是一时兴起。

“在我眼里,梁州不像北京、西安那样有雍容华贵之气,梁州的千年王气都埋在黄土里了,现在的梁州像个小家碧玉,夜晚在自家小小庭院里,用团扇扑着卧榻边上的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