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辽东之势(续)(第2/3页)

听说,齐国人对此也是非常恼火,准备就渤海国贸然南下之事,与其进行一番严正交涉,迫其退出松花江流域,转而继续向北边和西边扩张。

至于渤海国会不会突然侵袭镇州领地,当地驻守的明军并不认为会真正发生。别看镇州地区的明军数量不足两千人,仅四个营,但这些军队可都是全脱产的职业军人,而且还是由齐国军事教官一手训练出来的新式火器部队。

若是爆发大战,镇州地方官员还可以征发当地土著,以及各地武装乡兵,就是动员出一万人的武装部队,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渤海国几乎年年都南下辽东,或者朝鲜西北两道,例行打草谷,掳掠丁口和财物,如入无人之境,几乎都未遭遇太大的反击。可若是想来攻我镇州,那可得好生掂量一番,说不定就会让你进得来,未必就能出得去。

今日从勃利城而来的这支“狗车队”,雪橇车二十余辆,随行官员和护卫五十多人,拖着大量的毛皮、鹿茸和金银,准备于安平堡购买一些粮食和其他日用物资回去,用以供养该地急剧增加的人口。

在整个外东北地区,其实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天反而是贸易往来和物资运输的主要季节。因为地域辽阔,再加之各个定居点之间也没有修建道路,人员通行倒是问题不大,但要驾驶马车、牛车运输货物往来各地,就显得非常困难。

而到了冬天,虽然天寒地冻,白雪茫茫,但依靠各个堡寨中驯养的大量雪橇狗,拖拽装满物资和人员的爬犁和雪橇车,却是极为快捷便利。在元明时代,北方就有狗拉的冰橇或雪橇的出行方式,世人称之为“狗车”。而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赫哲人、索伦人更是此中老手,“冬时水冻,坐扒犁驾狗而行,日行可两三百里之远”。

因而,不论是在渤海国,还是镇州,除了在夏秋两季利用境内河流运输往来外,到了冬季,便广泛使用“狗车”,纵横于山川雪原。

“安平堡这帮孙子,是想将咱们冻死在这里吗?”随同渤海国商队一起过来的黑衣卫御武校尉(上尉)杨浩元见安平堡的城门迟迟不开,心中有些冒火,掀开裹在身上的熊皮袄子,露出了一身威严的齐国黑色毛呢军服,跳下雪橇车,快步走了过去。

陆军情报参谋、陪戎校尉(少尉)申树宝此时仍旧有些发烧,听到旁边的动静,眯眼看着气势汹汹而去的同伴,不由将他掀开的熊皮袄子紧了紧,盖在自己的身上。

驻守安平堡的明军见齐国军官出现,立时结束了这场耗时长久的盘问,落下吊桥,打开城门,将到来的渤海国商队放了进去。

“狗日的,原来是你吩咐城头的明军故意刁难渤海人,不让我们轻易进城!”杨浩元看到笑嘻嘻迎上来的陆军情报参谋、仁勇校尉(中尉)郭瑞全,笑骂道:“你这王八蛋,就不怕将自己的弟兄冻死在风雪中。……小宝染了风寒,有些发烧,我便把他带回来了。”

“没事吧?”郭瑞全转头看着一脸病容的申树宝,关切地问道:“要不要再将你转回镇州城,那里有咱们齐国的军医。”

“无碍的。”申树宝有些鼻塞,瓮声瓮气地说道:“多喝点姜汤水,躺两天就好了。这东北的天气,可真冷!哪像我们宣化(今帝汶岛),一年到头,身上的衣服就没超过两件。”

“那是,你们宣化那里,除了夏季,哪还有什么其他季节。”杨浩元坐在火炉边上,费力地将脚上的皮靴脱掉,然后又解开两层毛呢袜子,露出被冻得有些僵硬双脚,烤着炉火,“小宝,赶紧过来烤烤,要知道,寒从脚底起。这双脚暖和了,身子也会暖和起来,这风寒多少也能祛一祛。”

“嘿,你两人的脚可真臭!”随着炉火的温度,两双臭脚也随之散发出熏人的味道,郭瑞全捏着鼻子,避到窗前,微微打开了一条缝,冷冽而又清醒的空气瞬间钻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