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五章 文教(第2/3页)

“大总管放心,我等回到学堂,定会好好学习,去研究更为深奥的知识,为我汉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奠定基础。”

齐天看着离开教室的众多学子,心里颇感欣慰。如今,他们有的已经开始学习齐天回忆起来的部分后世初高中的知识,而且对从大明收集回来的各类医学、百工、农业种植、矿业冶炼等相关书籍进行深入实践和总结,对汉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后,这些优秀的学生,万万不能全部进入军民两政,成为一个军官,或者一名政客。他们或许将会是汉洲第一批“高精端”人才,必须孵化培育更多的人才。

“大总管,你是如何劝服他们安然继续学习的?”宋应星好奇地问道。

对于这些学生,他也非常欣赏。不仅思路开阔,而且见识广博。要知道,这些人以前不过是大明来的孤苦少年,或者是吕宋裹挟而来的普通农人子弟。就是因为三年来跟着齐天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实践,就能对许多事务做到举一反三,并很快掌握。

如今,宋应星居于汉洲已近一年多,感到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论他要什么工器具,还是需要做什么科学试验,汉洲民政府都会尽力予以提供。目前,汉洲那座偏科学理论研究的天工学院和另一个偏实验性质的黑山研究院,都由他负责主持和管理。

对于一个前期专事科考,后期因仕途不顺,转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比汉洲更好的环境了,物力、人力、财力,全方位地进行支持和推进。在这里,他得到了在大明未曾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我刚才劝他们,要为汉洲崛起而读书,为华夏文明布于四海而读书,更为了汉人屹立于世界之巅而读书。”齐天笑着说道。

宋应星闻言,不由与一起过来的王徵互相看了看,这齐天好大志向!

“两位老大人,我这次来大学堂是想跟你们谈谈汉洲初级和中级教育的问题。”齐天正色地说道:“我觉得汉洲的学堂教授内容,还需要再改改。”

“如何再改?”王徵有些不满地说道。作为民政府的文教处主事,他对此甚为关注,也更为敏感。老夫做了一辈子学问,还不知道如何教书育人吗?

“我想将初级和中级儒家经书再次删减,而且文书写作,那个……尽量不要循古,不要仿八股,最好能浅显易懂。”齐天斟酌着语言说道:“如此一来,初级和中级的汉文教育将会变得简单一点,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

“我们汉洲不是自诩要继承华夏文明,继承传统文化吗?”王徵沉声说道:“去年,你已经将大部分儒家经典给裁撤出教授内容,如今还要再行删减,甚至要教授学生粗疏白文!汉洲如此教育,何敢来谈传承?”

“良甫公,我想请问,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什么?”齐天问道。

“教书育人的目的,自然是要为汉洲取得足够多的有用之才。”王徵说道:“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或可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不济也能使得读书之人,可以明事理,辨真伪,识忠奸,顾大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几年可成?”齐天问道。

“……十年,或可做到。”王徵迟疑片刻,然后说道。

“十年,我们汉洲等来的只是大量熟读四书五经的儒者吗?那么多的儒者,可否促进汉洲发展?良甫公,无论是在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个人的一切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对政府,或者一个地方势力来说,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并且,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我们汉洲目前需要的是大量能读书认字的普通工匠、艺人、吏员和军官。他们不需要有非常高深的学问,他们更不需要写出花团锦簇般文章。读书认字的最主要目的,是可以准确且有效地去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