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叛逆赵王偃(第4/5页)

而长平就在赵国,背后是赵国大片腹地,无论是运粮还是兵源补充都较为轻松。

廉颇若与秦军硬拖,秦军只能退兵。

所以秦国才会一边使用离间计让赵括代他,一边悄悄让白起赶来,连秦王都亲自来到了长平。

那时秦国打仗就像是走在悬崖边上,每次都是拼极限。

但现在已经不同了。

大不相同了。

廉颇收回视线。

邯郸城内的赵国卿大夫们也有了长平之战的既视感。

赵王还什么都没做,就有卿大夫谏言,让赵王可千万别派什么年轻将领替代老将庞煖,就像是先王当初用赵括替代廉颇一样。

与秦国作战,还是老将最可靠。

按理说,有长平之战前车之鉴,赵王又得到了提前提醒,肯定不会插手善无城的将领更换。

但他们都不明白赵王这性格,正是听不进忠言逆耳的时候。

郭开很了解赵王偃。

赵王偃在还是公子的时候,见到朱襄一个庶民居然让他君父灰头土脸,就深恨朱襄。

赵王偃认为廉颇和李牧被赵国送给秦国之后,他们应该自杀。

当信陵君和春申君自杀时,赵王偃就私下对大臣说,这样的臣子才是好的臣子,廉颇和李牧这种人是奸邪小人。

他还骂蔺相如也是奸邪小人。

先王对蔺相如那么好,蔺相如养出朱襄这样祸害赵国之人,先王都没有训斥蔺相如。

蔺相如却让他的儿子蔺贽去秦国为相,实在是不当人臣。

赵王偃甚至想要抓捕蔺家还在赵国的族人,还动了挖蔺相如的墓的心思。

还好赵国卿大夫都不听他的。

各国士人频繁在六国间流动做官,若是因一人在外国做官而杀掉他所有的族人,那赵国的士人都要逃离赵国。

更何况蔺相如对赵国只有功劳没有过错,怎么能做掘墓之事。

本来赵孝成王在蔺相如、朱襄、廉颇和李牧一事上,就是昏君逼走贤臣。赵孝成王都已经反省了很多次,你这个当儿子的居然还要继续给赵孝成王抹黑?

就算是顺着赵王偃的郭开等人都劝赵王偃收手。

蔺贽是秦国丞相,秦王子楚的好友。

秦昭襄王为了给应侯范雎出口气,又是出兵,又是扣留别国封君。

秦王子楚现在有横扫六合之势,比秦昭襄王当年更强盛。你敢挖蔺相如的墓,秦国大军明日就朝着邯郸奔来。

赵王偃惧怕秦国,这才打消了主意。

不过蔺家人也心寒了。

他们全部辞官,留在祖地观望。一旦形势不对,他们就准备把蔺氏先祖的墓迁走。

秦王子楚也得知了此事,没敢告诉朱襄。

他直接让使臣登门拜访赵王偃,说他今日敢侮辱蔺相如的墓,他明日就派兵把赵王祖陵焚了。

别忘记楚国祖陵那一把火。秦国说到做到。

赵王偃吓得大病一场,不敢怨恨秦王,更怨恨庶人朱襄和他的友人了。

赵王偃继位之后,几次对燕国作战都获胜了。

他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是如曾大父赵武灵王一般勇武的国君。

但赵孝成王晚年时,手中政务基本都分给了朝堂卿大夫。他自知无能,选择相信有能力的卿大夫的劝说。

平原君和平阳君为相时,赵国虽然没有什么起色,但也没有什么灾祸,国内局势十分平稳。

赵王偃想要独揽大权,赵国卿大夫纷纷反对,让赵王偃学习赵孝成王晚年的无为而治。

赵王偃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有人与自己对着干,心里早就不满。

他的不满想要废后时爆发了。

赵王偃心情苦闷时,常常微服去邯郸城狎妓。

一位美貌的倡人迷住了他的心。他显露了自己的身份,在心爱之人仿佛看仙神的目光中,将那位倡人接到宫中。

赵王偃想要给这位倡人一个妃嫔的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