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夜袭孔明灯(第3/5页)

在第一批抵挡兵锋的人中,就有不少青壮女子。

她们的力气虽然没有男子大,但拿着长矛在竹栅栏后面戳,好歹也能戳死几个人,正好配合拿盾牌和拿弓弩的男性兵卒。

朱襄登记了所有出战兵卒的名字和家人,每天休息时统计还活着的人,剩下的人记战死。

守城不好记斩首战功,争抢人头肯定会发生混乱,朱襄以“守住防线”来记集体功,然后剩下的贡献或者斩首功由蒙恬管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他只负责增加“保底”功劳。

战死者一律奖励粮食、布匹和秦钱若干,送给兵卒提前登记的家人或朋友头上,并不限定一定是家人。

朱襄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对死后所获资产分配的意愿。

若是秦人战死,朱襄自己掏腰包,给他们补足最低等爵位会得到的田地和赏金。

他不能像秦王那样直接赐人爵位,但他有钱有地。

朱襄虽然将长平郡食邑的供奉都返还给秦国,但他有很多钱,还很少花钱。

三代秦王最信任的长平君,即使不爱富贵,也不会少了富贵。

虽然秦兵是听命行事,还有战功,一个个跃跃欲试,都对广陵守城战表现积极。但朱襄心里过不去。

秦兵本可以一个都不死的,是他决定要守城,所以这些秦兵才留了下来。

他只是图个虚伪的心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这都不仅仅是重赏了。

看着朱襄公亲自为他们编撰兵籍心愿,战前动员不是说些他们听不懂的词,而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勇猛战斗会获得什么,战后还亲自在伤兵营熬药送水,会为了他们的伤痛和死亡垂泪。

就像是当年的吴起为兵卒吸脓疮一样,兵卒愿意为这样的将领赴死。

何况,朱襄公并非做为兵卒吸脓疮那样夸张的表演。

是的,兵卒都知道那是表演。但将领能为他们表演这一场戏,他们都愿意为将领赴死。

朱襄是实实在在体恤他们的需求,平平淡淡地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仿佛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兵卒们知道,朱襄公不是演戏,他会一直这样做下去。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更让兵卒们感动的是,他们心甘情愿为朱襄公赴死,但朱襄公本不用面临这样的险境。

会死的是他们,朱襄公根本不会死。他们这些人和朱襄公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之前对朱襄公的态度很冷漠。

朱襄公不是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在战场上赴死而这样做,他们现在要保护的就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人。

是朱襄公愿意为他们这等毫无地位的庶人,这等被楚国抛弃的楚人赴死啊!

“伯父,你该休息了。”蒙恬再次提醒,“你若生病,广陵定会城破。”

蒙恬看着周围人——不仅是广陵人,还有本是他麾下的秦兵看向朱襄的眼神,惊奇不已。

只是一天不到两个时辰的激战,朱襄公就已经成为这座城池所有军民的主心骨了吗?

这是何等可怕的带兵天赋!

怪不得武成君敢放心大胆让朱襄公守城!

朱襄道:“我知道,我安排下夜晚的事就去休息。”

现在已经是夏季,江水的温度无论昼夜都比陆地低,所以吹的都是江风。

广陵城筑城的时候就考虑到这点,城门处的风一直是从城池往外吹,以防火攻。

不过广陵城附近多水,项燕所驻扎的地方又较远,从城门这里也难以跨越这么宽的距离火攻。

朱襄让人糊了孔明灯,不是为了火攻,而是送信。

他在孔明灯下面绑了画了图写了字的木板,字不多,主要是图。

孔明灯燃尽后,即使燃烧起来,也很难将下面浸水的潮湿木板燃尽。木板一定能被楚军“捕获”。

朱襄此举,一是疑兵之计。

项燕一定在疑惑,政儿和李牧怎么敢让自己守城。秦兵是不是就埋伏在周围?李牧是不是已经回到了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