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2/3页)

尤其是她已经把过去各种方志的精髓都归纳总结出来,搭建出整本县志的框架——他们要做的,只是往里头填充相关内容而已!

难怪贺监他们都对这小娘子格外偏爱,她做起事来真是又快又利落。

甚至还有把控全局的能耐和魄力。

崔县令道:“我会拟个奏本上书朝廷禀报此事,郭少府这几天可以继续出去走走,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与我们讲讲。”

他算是看明白了,人家真不是来走个过场的,而是真的想在县尉任上干点实事。

你说修《县志》能算什么实事?

那肯定是算的!

想想看,谁家要想上咱县志,总得对县里有贡献吧?以前的贡献你说不出来,当场修个桥铺个路挖个沟渠什么的,那也算是善事一桩了。

再把地方上的特产、名产以及能工巧匠都列出来,那影响也大着呢,出去做买卖都能多一样能吹嘘的事——我家这大杏可是上过县志的,买我们家的准没错!

别觉得名声不重要,名声要是不重要,哪来那么多人慕名来买他们蓝田玉?

既然都来买玉了,那可以再来尝尝咱蓝田县的特色美食、带点咱蓝田县的土特产回去给自家亲友,这可都是县志上介绍过的哟!

所以说如果能编纂一本足够权威的县志,对当地来说绝对是一桩了不得的大事。

没见到世家都爱修族谱吗?

记个名字、记几句功绩,能有什么用处?偏偏许多人都抱着这个当宝,达官贵人以及天下读书人也都以与世家通婚为荣。

这东西就是这么让人稀罕!

崔县令就是吃着这个好处长大的,所以三娘一说修县志,他瞬间想通了背后种种关节。只要上头批了,他们一准能以《县志》为饵把整个蓝田县盘活。

到那时候他们的政绩就不止是修《蓝田县志》这么一桩了。

崔县令还年轻,这么年轻就当了六品官,他岂能没有更进一步的想法?

所以对于提出这个计划的三娘,崔县令那叫一个和善,简直想把她当自家亲闺女来对待。

三娘倒没太察觉崔县令的态度转变。

顺利说服了崔县令同意修《县志》,她便心情颇好地领着郑莹去喊上萧戡,继续呼朋唤友进行自己的环蓝田县走访去。

一路上,三娘把崔县令同意修县志的事给郑莹讲了,让郑莹回去构思构思,为她那位老师写生平行状。

作为上任县令的妻子,她老师的姓名与事迹也是有机会列入县志的。就算其他人有异议,三娘也会尽量帮忙争取争取,毕竟那位县令娘子平时没少行善举。

郑莹本来看三娘写县志纲要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会儿听三娘这么一说,她整个人都呆愣在原地。

等三娘察觉她掉队后转头一看,就瞧见郑莹坐在马上啪嗒啪嗒地掉眼泪。

郑莹从小就不爱哭,许是因为她阿娘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的性情反而比较要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若是她在阿娘面前掉眼泪,阿娘也会跟她一起哭。

那有什么用处呢?

所以她才不会哭。

偏偏刚才听三娘说让她为老师写行状,争取让她老师的名字写入县志,她的泪水一下子就忍不住了。

逝者已矣,生者本不该沉湎于失去至亲至爱之人的悲伤中。可要是连她都把老师忘记了,世上又有几个人还记得她呢?

世人也许没几个逃得过身死名消的结局,但她的老师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啊!

即使自己经历了两次丧子之痛,依然能善待所有人,待她这个学生视如己出、悉心教导,遇到灾年更是时常拿出体己钱捐粮施粥。

三娘耐心地等郑莹收了泪,才对郑莹说道:“县中像你老师这样的好女娘可能不少,只是无人去打听便渐渐没人提及了。这一方面崔明府他们可能不会太看重,所以我们自己得上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