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第2/3页)

瞧见不远处的河岸边热闹非凡,东女国使者不由追问那是在做什么。

接待官员笑着回答:“这是往来于两京之间的书船,今儿恰好是《两京文选》刊出的日子,不少人都特意过来买回去看。”

东女国虽然和川蜀是邻居,但文教方面要落后许多。使者们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一小撮人,闻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登上书船见识一下。

大唐还没有不允许书籍外流的规矩,各国想学习大唐文化都可以派交流生来大唐求学,整体气氛相当开放包容。

接待官员笑着带领使者前往书船。

正走着,忽听不远处有马蹄声传来。

众使者下意识抬头看去,却见一妙龄少女身着红如焰火的猎装骑马经过,身边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人。

分明都是鲜衣怒马的少年男女,不少人却都是第一眼就瞧见了被簇拥在中间的女孩儿。

冬日中的远山林木枯槁,只剩一树树梅花傲立于天地之间,而她也似那雪中红梅般亮眼。

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亮色。

事实上若是细看的话,会发现她身边那几个少年男女相貌也不差。

东女国使者们本来就以女子为重,一场宴会下来没见到几个女子本来有些失望,瞧见刚才那行人远去以后不由追问起那是谁。

接待官员刚才也扫了一眼那群少年男女,闻言笑着解答道:“那是郭家三娘,我朝有名的小才女,从小便聪慧过人,这书船与《两京文选》都是她牵的头,她提出这些建议时还不足十岁。满十二岁以后,她被特许入国子监读书,年年都拿上等,本来试十帖过六帖便可,她每次都是十帖皆通,不知愧煞多少男儿。”

本来这郭家三娘初入国子监,很多博士都是不乐意教她的,后来发现她的存在能激励那些懒懒散散的生员,便把她留下了。

这接连三年的上等,又让国子监博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能不能给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女子应试着实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是据说当初当今圣上曾经金口玉言表示允许她应试,且也没有明文规定女子不得赴考,所以礼部和国子监讨论来讨论去,吵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是因为玉真公主的保荐才捏着鼻子把她添进今年春闱的名单里。

没办法,当今圣上那几个关系亲近的兄弟都没了,只剩下玉真公主一个同母妹妹最为亲厚。别人的面子他们可以不给,玉真公主总要给的。

比起玉真公主直接引荐到朝廷当官的道士们,这好歹只是给个科举名额。

众所周知,如今进士科考试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每年都会有将近两千人前来赴考,高中概率堪称是百里挑一。

所以吧,就让她去考吧。

考中了给个九品芝麻官,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接待官员自然不会说给使者听,只给使者讲起了他们这位小才女的种种事迹。

大唐读书人如今能这么方便地买到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位小才女的功劳,所以读书人们对她的观感都是极好的。

何况她有着骄阳一样热烈的性情。

比如刚才她们应当就是刚冬猎归来,后头还跟着几头骆驼帮他们驮猎物来着。

听了接待官员的介绍,东女国的使者们都十分叹服。

大唐不愧是大唐,连女子都这般出众。

另一边,三娘并不知道自己的路过引出了多少议论。

她从小便习惯了众人或探究或惊叹的目光,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有多引人注目。

三娘回到家门口,喊人出来搬运骆驼背上的猎物。

这都是她们在猎场猎回来的。

知晓她二月初便要去应试,萧戡他们约她出城打猎放松放松,她想着上元节放假大家都要回来,便应邀去弄些猎物过节用。

骆驼从新昌公主府借来的,每头都精神矍铄,特别能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