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发展变化(第4/6页)

【因为这四人都是当时江浙一带的,而江浙一带在古时候被称为吴中,所以因此而得名。】

【张若虚就不说了,张旭以狂草著称,被称为“草圣”,传说张旭是因为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所以从中悟出了草书的精髓,而包融则是以擅长文词出名,是当时文坛举足轻重的人,也在朝廷当着大官。】

【贺知章与这几人齐名,除了他善于写诗外,其书法水平也很高,不过这一时期并不是贺知章凸显的主要是其,毕竟有陈子昂和张若虚在,但这两人去世后,随着初唐发展至盛唐,贺知章的“资历”当然也更是熬出来了。】

【这里就要说到贺知章的交友广泛,不仅在官场提携了很多人,也和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成了莫逆之交。】

【而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佳话,自然是贺知章和李白的莫逆之交了——要知道贺知章84岁的时候,李白才是42岁,虽然42岁的年纪也不小,但对比贺知章,整整小了一半的寿数,所以两人足以说是莫逆之交。】

“陛下,现在据说匈奴那边内讧越来越严重了。”

刘彻一边听天幕说着话,一边听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回报。

先前匈奴内部已有人反叛和内讧起来,而他们又将水搅得更浑浊,现又加上这资料库的出现,若是不依附大汉,就只能干看着,那匈奴不急才怪,所以自从资料库出现,以及搞懂其机制之后,刘彻对于匈奴那边,反倒更运筹帷幄了。

而且对于这匈奴,刘彻如今也是有了更多想法和思虑。

毕竟如今有了这资料库,其中内容繁多复杂,有太多事情可做,这必然也需要更多的人力,所以这匈奴……

"这水可还搅得更浑浊。">

“卫将军,你可懂?”

霍去病还在思考,卫青看向那最新拟旨的政令,已然想通了关键,随即瞬间神情一肃:“陛下,臣会朝匈奴那边放出消息,尽可能多的传达陛下的宽厚仁慈。"

刘彻不禁满意点头:"还是卫卿懂朕。"

离开未央宫后,霍去病不禁追上舅舅,迫不及待的询问道:“刚才陛下是不是要收揽匈奴那边的人心?

然后好让他们内讧更加厉害,毕竟这不同的想法和意志越来越强烈,则必然会有更多的冲突,那到时候,他们岂不是更坐收渔翁之利?而且与此同时,恐怕还能免费得到更多的免费劳力。

卫青拍了拍霍去病的脑袋,笑道:“你倒是也不傻。”

霍去病轻哼:“我好歹也是有名的少年将军——”

"现在可还不是。"

霍去病:"……"

顶着外甥哀怨的目光,卫青又拍了一下霍去病的脑袋:“有这资料库在,以及陛下刚颁布下的政令,以后这聚集过来的各种人才,恐怕会越来越多,所以你可要再多加把劲儿,别被人比下去了才行。"

“我才不会。”

霍去病放了话,又想给自己找点底气:“我还应该再变聪明点,至少要像舅舅刚才那样,能立即懂得陛下的想法才行。"

说着,霍去病看了看天幕:“学诗的话,会不会让我变得更聪明?”那首《咏柳》,听着简单,为什么他就想不出那种形容来?

【说起贺知章和李白的偶遇,就是在这个年龄段,而这时候李白四十多岁了,还没有个一官半职。

于是李白就拿了自己写的《蜀道难》给贺知章看,关于李白这部分,我们之后再说。

总之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直接惊为天人,甚至大呼李白为“谪仙人”,也就是天上被贬下凡的神仙,这也就是李白“谪仙人”美号的由来,这之后,李白和贺知章就成了莫逆之交。】

【毕竟两人都是有才华之人,加上先前也说了,贺知章很愿意提携人,也愿意结交文人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