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丢人至极 宋朝,大善人,散财童子嘛……(第3/6页)

【于是在可战和可和这两手准备中,见辽军恐难取胜,萧太后立即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但即使如此,辽国萧太后的此次亲征,也算是达成了她出征南下时的目的。】

【对于辽国而言,澶渊之盟的签订,相当于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而对于宋朝而言,尽管换来了百年的和平与发展,但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仍旧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每年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并且以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使得北宋不再居安思危。】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辽两国而言,的确是能互惠互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而且其直接导致的消极影响,不管是对辽国而言,还是对宋朝而言,都极其沉重,这点我们后面会讲到。】

“消极影响……”

“究竟什么消极影响,会尤为沉重?”

赵匡胤的心再次收紧起来,一下一下,不安的跳动着。

还有这辽国萧太后,果真是大敌啊。

不可小觑……绝对不可小觑。

唐朝武则天时期。

听着天幕之言,武则天却不由得将注意力放在了那辽国萧太后身上。

在辽国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辉一页吗……

亲自率军南下,还有对宋朝的战略部署,这等魄力……

武则天叹息着摇了摇头,也难怪宋朝虽然是战胜方,却最终还是被辽国压下一头,不过话说回来,能就此结束二十五年之久的战乱,至少就当前来说,对百姓而言的确算是好的结果。

不过签订澶渊之盟后,那直接导致的,又极其沉重的消极影响又究竟是何意?

汉朝刘邦时期——

吕雉待在寝殿之中,听着不禁心下一跳。

萧太后……

一国太后,竟也能亲征南下?

而既能亲征,那这辽国政权真正的话事人……

吕雉垂了垂眸,心下跳得颇快起来。

其余朝代众人听到天幕所言萧太后之事,以及对澶渊之盟的解释时,心中都不由得各自思索起来,其反应也不尽相同,思绪万千,但不得不说,战争之事,确不可一言以蔽之,而说到底,国强才是根本啊。

【关于澶渊之盟,就先讲到这里。】

【让我们再来说说与宋真宗赵恒有关的“泰山封禅”——】

【其实很简单,就是宋真宗赵恒接连三次封禅泰山而已。】

嬴政挑了挑眉,有些诧异:就这么简单?

刘彻也是摸了摸下巴:就如此而已?朕可不信。

然后果然就听天幕继续道——

【就是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后,后面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至于为什么……】

【《史记》记载泰山封禅要有大成就的帝王才能举行——即“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也就是说,帝王封禅的基本条件,最起码应该有——文治武功,德行无碍,世现祥瑞。】

【那么问题来了,不说三样,单说一样,请问宋真宗哪样够得上?】

【结果他不仅封禅了,甚至还接连封禅了三次!】

【所以连宋真宗都能去泰山接连封禅三次,其他皇帝再好的文治武功去了干嘛?】

【这泰山封禅,简直一点含金量也没有了好吗!】

宋真宗:“……”

嬴政:“……”

刘彻:“……”

其余泰山封禅的帝王,以及想要泰山封禅的帝王:“……”

【甚至宋真宗是在和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才去泰山封禅的。】

【先前也分析过了,宋朝对上辽国,确实军事实力低了几个档次,总是打不赢辽国,真算起来,也不能说完全是宋真宗的错,而且前面赵匡胤以及赵光义,尤其是赵光义的问题尤其严重,所以要找出战败理由,那还是有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