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该收割了(第4/6页)

眼下解决一个蒙古算什么?朱树人做事,当然要考虑百年之后,后世华夏子民如何长期稳妥运作。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取不足以奉有余。

一切疯狂正反馈、马太效应的扩张策略,都只能在一代雄主的生命期限内生效,如果在网文里,那就是主角活着的时候非常爽,快感拉到极限。

但这种路径依赖的后遗症会非常严重,一旦出现权力的代际传承,不是雄主在位,立刻就容易玩崩。

因为后人是拿不住这个扩张尺度的,留不下一套足为万世法的扩张伦理,过扩就会爆体而亡。这才有人类文明数千年,一个个盛极而衰的例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只要是超越人类寿命的长时间尺度,就轮不到人之道来作为自然法则的主要表现形式,要让位给天之道。

如果将来对蒙古下套挑衅时,朱树人本人就在北京,或者是他从南京匆匆赶回北京后就闹事,难免会有阴谋论者嚼舌头。就算不让外人信,后世皇帝也会信。

而如果朱树人在南京好整以暇地给皇帝岳父祝寿,看上去人畜无害、是北境先出现了变故、消息传到南京,南京朝廷再紧急派人北上,那一切就显得大明非常无辜,

绝非小胡子那种“进攻波兰前夜让几个德国兵穿上波兰军装偷袭德国边境广播台”演技拙劣之举。

连后世皇帝都不得不信。

当然,这种层次的考虑,也就到了朱树人这个段位的人才需要。

如果是个资质平庸的统治者,比如本身本事最多也就跟秦始皇半斤八两那种,就没必要想那么远了。

平庸的开国君主竭尽毕生精力才智,能开个国就不错了,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凡开国时稍微留点手,多考虑长远而束缚了自己的手段,说不定连国都开不了,就为人作嫁了。

至少要才智超越秦始皇两三倍的人,不用竭尽全力也能开国,那才有余力为长久多排一些隐患,用吃相更好看、闭环更自洽的方式统治。

所谓文无武不立,武无文不久。立都立不了的人,不配思考久不久的问题,那是给立得绰绰有余的人去思考的。

朱树人出现之前,中国历史有资格初窥这一问题门径的统治者,满打满算不超过两个半,能融会贯通的更是一个没有——不过这也不奇怪,要是能融会贯通,哪还会有那么多改朝换代?

朱树人自己就算多了几百年见识,也不敢说能融会贯通,只是他知道自己有资格去为长远计想一想试一试了,仅此而已。

……

在南京的日子过得很快,等候晋商内线和山西边军勾引蒙古人动手的同时,朱树人在南京,最后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补偿一下被他冷落闲置了三年的侧妃方子翎。

方子翎也是可怜,原本十八岁家里就给她谈婚论嫁,赶上崇祯末年一堆变故,整整拖了三年多,二十一岁才嫁出去。

婚后倒是过了三年多安稳日子,生了个儿子。但刚到儿子满两周岁,夫君就带着公主正妻去北京留守,一晃又让她独守空闺了两三年,如今都二十七八了,有男人的日子加起来不过才三年多。

这三年里,朱树人在北京自然是不缺女人,已经育有一子一女的公主朱毓婵,也在北京又给朱树人生了个儿子,如今还没满周岁。

其他小妾们,这几年也给朱树人又添了一子一女,至今“秦淮四艳”总算是都有了子女,也不至于晚景凄凉。

朱树人如今都累计有四子六女了,要不是他家大业大够继承,怕是都不好收场。

随着公主生出嫡次子,显然鄂王府的王爵也轮不到方子翎之子继承了,只能由公主的儿子继承。

而且朱毓婵所生的嫡次子,都没法用“朱慈某”的取名方式,因为朱慈X的格式是给朱常淓的孙子用的。朱毓婵次子法理上还是皇帝的外孙,只是跟着父亲被赐的国姓姓朱,不是跟皇帝姓朱,性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