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以潞王监国(第4/4页)

潞王就不一样了,既然潞王绝后了,没有子嗣,他再贪,最坏情况下,无非是潞王生前要坚持亲自当皇帝,但他年纪摆在那儿,比崇祯还老一岁,将来寿命肯定活不过崇祯的儿子。

最坏的情况,哪怕潞王先登基了,再找到崇祯的幸存儿子,那大不了就是潞王把那个崇祯幸存之子立为皇太孙。

要是潞王一辈子生不出儿子,驾崩时就直接传给皇太孙,皇位还是能回到崇祯的后人那儿。要是潞王生得出儿子,倒是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和危险,比如找借口废了皇太孙。

但不管怎么说,一切还有得赌,潞王监国下,对可能还幸存的崇祯后人,是最好的。

朱树人旁敲侧击,帮张嫣把这一点想明白后,张嫣也就彻底站到了潞王监国这一边。

其实,张嫣原本站在家族长辈利益的角度,也是倾向潞王的,毕竟福王一脉当年跟光宗争夺太子之位,而张嫣也是光宗的儿媳妇,跟福王系的怨念一直是在的。

她此前唯一的心病,就是担心崇祯的儿子万一有活下来的,得不到妥善结局,这才迟迟不想立君,立监国,只想再拖一拖,万一奇迹发生,永王或者定王活着逃出来呢。

现在想通潞王监国对永王定王也是最好的情况,她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果然如此……难怪先帝殉国之前,逃亡途中,就一再感慨,若是遭遇不测,要是能让潞王叔监国,才能护佑我大明安然度过难关,等到永王、定王南逃。

宗室之中,除了潞王叔,还有谁人能当此大任,有如此仁厚长者之风。”

张嫣若有所思地回忆着,就好像崇祯在临死前的逃亡马车上,确实闲聊感慨过这么一番话似的。

朱树人连忙把张嫣的这番话记下来,略微去掉那些过于口语化的累赘字眼,然后请妻子拿进去给张嫣过目,又找来宫女宦官,按流程用了懿安皇后的玺印,又按流程走完礼数,这才带着懿旨速速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