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3/4页)

而对于合州,可以从达州顺流而下,肃清沿途,围而不打,绕城而过,堵截合州贼军突围、穿越潘家岭南下回巴县的嘉陵江水道即可,就以谭文等三路人马为前部,令郎可率一部白杆兵为后援。”

秦良玉想了想,先表示领命,然后才请示:“如果对合州绕而不攻,只是肃清沿途,那达州南下这一路人马的粮道还如何保障?合州自古是川东兵家要地,当年蒙元大汗蒙哥,都不敢绕过此地,唯恐合州城内的守军断其粮道。”

朱树人一抬手:“合州到巴县不过百余里,让绕城而过的人马随身携行十日干粮,路上肯定够吃的,只要打通肃清嘉陵江沿途其他地区,抵达巴县之后,我军自然能从万县逆长江而上,给他们运送粮草。

所以,合州和万县这两路人马,其实都是从万县就粮。我军有水师之利,巴县城内的白文选,也掐不断长江和嘉陵江航道的。”

秦良玉觉得这个计策已经比较稳妥了,也就没再质疑,只是提醒了一句:“国姓爷,您是外地人,或许不了解川东地理。这嘉陵江在隆冬时节,水量本就不大。

哪怕是最后汇入长江的巴县朝天门一带,旱季时汇入水流都只有数十丈宽,深度有时还能徒涉而过,如果我军只有吃水深的大船,未必能在腊月驶入嘉陵江。”

朱树人:“这点不必秦老将军担心,老将军只要开出条件来,想要大船就大船,想要小船就小船,本官都有,还管够。我沈家数代海商,家父还为朝廷承包漕运,别的不多,就船最多。”

……

朱树人的将令,很快层层下发了下去,各基层将领倒也不敢抗命,但那些川军本地人士,有怨言也是难免的。

无论是王家兄弟还是谭家兄弟,原本都以为朝廷大军主力入川,肯定能跟着搭搭顺风车,大树底下好乘凉。

朱树人有张煌言部两万人,还有嫡系部队五万人,自己这几千小鱼小虾,跟着摇旗呐喊混混就好了。

谁知,朝廷主力来了,还是要他们打先锋、拼消耗,先去死人受苦,那朝廷主力不白来了嘛!这不是欺负老实人,逮着本地军队可劲儿用嘛!

“朝廷大军足足六七万,加上秦总镇的人马,一共八万多都不止了!咋就可着咱这几千人当攻城先锋!”

几乎是同样的话语,在王家兄弟这边,是由兄长王光昌吐槽质疑,在谭家兄弟那边,则是由弟弟谭弘、谭诣向谭文吐槽,都想琢磨个相对出工不出力,但又能混个苦劳的办法。

与之相对,王光兴和谭文算是比他们那些兄弟更有点远见,所以态度也近似:

“朝廷大军主力虽到,我们东川各军丢失土地,本就有责,国姓爷应该是想给我们将功补过的机会,卖点力也是应该的。何况合州、万县总比巴县好攻,我们打前阵剪除贼军外围羽翼,最后主攻巴县的时候,说不定就不好意思让我们先上了。”

那群偷懒派一听,似乎也有道理,为了换取最后打重庆主城时少出力,现在先在打外围县城时出点力,再多报一点伤亡损失,

只说打到巴县城下时、部队已经失去战斗力了,国姓爷应该也不好意思专门盯着他们两家薅羊毛。

不管怀着怎么样的心思,这些本土部队,总算是开拔出击了。朱树人倒也不差饿兵,对于出击前的部队,他还是先酒肉犒赏了一天,还给人准备了干粮,也都比平时吃的军粮要好。

最后,朱树人还让张煌言监督北路达州出击的部队,并且带去一些火枪队,作为火力支援,帮助谭家兄弟的部队。

而朱树人自己则带着主力,跟着方国安和王家兄弟,并且以红夷大炮给他们助战。

……

经过一日准备,两日行军,腊月十九这天,南路沿着长江主航道逆流进兵的官军,率先抵达了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