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3/3页)

方以智一气呵成,把孙传庭、杨嗣昌、左良玉三方与李自成的郾城朱仙镇大决战,细细说得明白。

沈树人听到这儿,也是彻底目瞪口呆。

这一切,跟他原本所知道的历史,显然是不同的,但很多地方又似是而非。不得不说历史的惯性依然是存在的。

孙传庭会杀贺人龙,这倒不奇怪,只是没想到,贺人龙之死,竟机缘巧合成了激励闯军打鸡血、士气爆棚决战反杀官军的关键。

历史上贺人龙是在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一,被孙传庭设伏诱斩的,如今算是因为蝴蝶效应晚死了三个月,只是其死带来的恶劣影响,比历史同期更严重了。

按照朝廷法度来说,贺人龙之死,也算是罚当其罪,尤其以崇祯这种眼里不揉沙子的严厉皇帝,并不奇怪。

贺人龙确实见死不救、避战保存实力,间接害死了前两任陕甘三边总督,这点没得洗。

但孙传庭如此死忠、愚忠于崇祯的乱命,崇祯让他干什么,他不管是否能干成、有胜算,都毫无保留地坚决执行,甚至在这个节骨眼上杀了贺人龙,还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孙传庭的对大明的忠义,那是绝对无话可说,天日可鉴。

拿岳飞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来形容孙传庭的忠诚,也不为过。沈树人摸着良心说,他自己对大明的忠诚,跟孙传庭对比的话,他绝对会惭愧得无地自容。

只可惜,孙传庭的完全死忠、绝不变通,也造成了跟岳飞“看到十二道金牌就死忠不质疑直接回师”,一样严重的后果。

自己的部队,还有相当一部分友军,都因为这种毫无保留毫无变通,直接白给了。

而已经比历史同期多活了一年半的杨嗣昌,又遭此败绩,肯定是活不了了。

彻底把真相梳理清楚后,沈树人也是忍不住喟然长叹:“唉,要救大明,也得‘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陛下远在京城,他对于前线的战机能知道什么?

陛下让孙传庭出击,他就毫无保留出击,哪怕临阵杀了贺人龙都要继续出击,如此不知变通,只是愚忠误……

罢了,孙传庭忠义无可挑剔,这‘误国’二字,咱就不说了,我这种灵活变通贯彻忠义的人,有什么资格说他呢。”

方以智也是深以为然,并且显然想法已经产生了松动,毫不见外地陪沈树人喝着茶感慨:

“不必如此,您这般实事求是地忠于朝廷,才是这等乱世救国救民的唯一办法。胶柱鼓瑟,愚忠而无变通,还如何挽回天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