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不破不立(第3/4页)

孙将军还说,为大王计,若是河南那边,李自成占优势,那么我军便不需要急,只要再多杀蛮人筹粮,实在不行吃肉,多熬一阵子。熬得李自成优势越大,杨嗣昌就会从沈树人那抽调越多人马北上。

如果后续显示李自成攻坚不利,官军稳住了局面,那倒是有可能导致越等官军准备越充分,而我军不得不速战——具体孙将军有一封密信给大王,请大王过目。”

张献忠接过孙可望的劝谏信,信里说的大致跟冯双礼转达的恳求差不多,无非又多加了两点。

一个就是孙可望对于如今张献忠军的细作系统有些没信心,尤其是去年偷袭襄阳被反杀、死了四弟,让他觉得沈树人经常有可能不听杨嗣昌命令擅自行事。

而张献忠军军在沈树人身边始终安插不进细作,沈树人手下都是多年的嫡系心腹、或是因为跟着沈树人升官发财迅速,人人都对他感恩戴德、觉得他礼贤下士,拔擢用人很公正,找不到因为立功不赏而有怨气、肯当内奸的人。

以至于张献忠军如今对沈树人部的一切情报来源,都得依靠对杨嗣昌的监视,来间接获取。如果沈树人做了什么杨嗣昌都不知道的事儿,连上司都一起瞒,张献忠军就抓瞎了。

所以,孙可望希望张献忠稍稍慎重,别急。他虽然拿不出证据,但总觉得有点不好的预感。

而孙可望劝谏信中额外强调的第二点,就是希望张献忠一旦决定放宽心、徐徐图之,那就不要担心军粮的问题——大不了,在土司苗区继续疯狂屠戮,竭泽而渔,总能再撑住一段时间的。

都事到临头了,不差这一个月半个月。最苦的冬天和春荒青黄不接的时候都熬过来了,现在是夏天,总能找到吃的,各地就算粮食还没成熟,蔬菜总成熟了,野菜应该也不少。

如果能多熬观望一阵,熬到出兵湖南时、即将秋收,或者至少是夏粮要入仓的时节,那就最好了,绝对稳健。

最后,孙可望还表示,秭归的存粮不该抽调得太干净,也不该以“如果在湖南得手,秭归这边的部队就要全部抽调跟着南下”为设想来做计划。

秭归这边,好歹是张献忠军留的一个后手,万一湖南那边不利,这边好歹还留了一条入川的路念想。

这番说辞,倒也符合孙可望一贯的人设,他比李定国更加理性冷静,跟着流贼混了这么些年,他的心早已冰冷到不会去算计杀人多少,只要有利。

所以多屠戮几个土司和苗人部落,在孙可望眼里没什么。至于部队被养得更加血腥、将来军纪收不回来,也不要紧。

然而,如果是平时,孙可望这样讲道理,张献忠还能容易听进去些,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情况却大不相同。

“望儿居然不建议我立刻全军孤注一掷?他这是想留守秭归干什么?要是我军在湖南得手了,官军反扑,切断秭归留守军马与转进湖南的部队之间的联络,他岂不是要孤军奋战?”

张献忠内心,对孙可望的怀疑也更加深了一层,如今他内心的天平,渐渐倾向于更信任李定国一些。

不过孙可望说的确实有道理,张献忠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多疑,就跟义子翻脸,

所以他两方的意见、都选择性地接受了:在布局上听孙可望的,在时机上听李定国的。

既允许孙可望留后路、好好对付方孔炤,防止被端老巢。但又不接受孙可望“持重观望,多探听河南战场消息,拖到夏粮入库再进兵湖南”这一点。

他选择了和李定国一起、不惜代价不计伤亡立刻猛攻永顺宣慰司,然后从那儿沿着天门山南北,分兵两路进攻岳州、常德!

命令下达之后,张献忠军行动倒也迅速,短短三五天之内,就猛攻拿下了永顺宣慰司境内好几个土司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