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3页)

这等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那些因为怕当兵而逃走的人一条出路,只要以后好好种田,按照军屯的标准高额纳税赎罪,官府便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既往不咎。

忙完这些收编工作后,沈树人的报捷文书也差不多整理完了。

战果统计得明明白白,还认真斟酌分配,确保来帮忙的都有肉吃有汤喝。

写完之后,沈树人还请来刘国能,跟他一起参详一下。

刘国能被诏安已有四年,如今也认得几个字,但对文绉绉的报捷奏折还是不太看得懂,沈树人就亲自用口头语再解释了一遍。

得知沈树人非常公允,没有黑任何一方的功劳后,他也很满意,心悦诚服请沈树人喝了一顿大酒。

表示以后应付朝廷的事儿一切听沈道台说了算,他不过问,相信沈道台的人品,不会亏了任何出力的人。

沈树人便把报捷文书封好,让人走汉水水路先送去给杨阁老过目,一并再写一封内容一样的私信,到方孔炤那儿打声招呼备个案。

至于最后的汇总报捷,就由杨嗣昌统一发给皇帝,也显得沈树人会做人,不会越级上报。

而且这么做,还有一层深意——沈树人可是指望靠着这次大捷,把左良玉之前“见死不救”的罪过一起翻出来说道说道的。

如果由他直接给皇帝上奏,难免有陷害同僚的嫌疑。到了京城之后,沈树人也没多少京官朋友帮衬,万一被人挑拨是非多生事端,就不好了。

由杨嗣昌出面,就显得一碗水端平,褒刘国能而贬左良玉,都是出自杨阁老的明察秋毫,跟沈树人没关系。而且杨嗣昌在京城的门生故吏也会帮着说话,推动杨阁老的表功意见落实。

在官场混,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借力,能用别人的关系帮忙推进事情,就尽量借用。

估摸着以杨嗣昌的寿命,其实也帮不了沈树人传递几次捷报了。

……

沈树人的捷报送到襄阳的时候,杨嗣昌正有些焦头烂额。

原来,就在沈树人勾走刘国能、一起往桐柏山区夹击发力的这两个月里,湖广、河南战场的其他方向上,也已经出现了更多的恶化。

毕竟三月份黄台吉的入侵,让大明朝廷抽走了中原腹地那么多部队去边关填坑堵口,湖广、河南僧多粥少,这边堵住了另一边肯定会出现破绽。

湖广南部战区,因为方孔炤还算勤勤恳恳,加上左良玉的数万之众(号称十万)就算出工不出力,光是闲着摆在武昌,也挺有威慑力。所以战局恶化还不明显。

而北部战区,就在五月份、得知刘国能被调走后,之前一直蛰伏在商洛山区的李自成,终于与去年同样不太得志的罗汝才,抛弃了前嫌,决定再度联手。

李自成在商洛山区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战略转移,在山川险要之中翻山越岭,从丹水河谷翻山跑到了洛水河谷。

丹水和洛水都是发源自商洛山区的两条河,都在关中和南阳盆地之间的武关道群山内。

但丹水偏南一些,在伏牛山主岭的南侧,可以沿着河一直流出武关,进入南阳盆地,最后汇入汉水。

而洛水偏北一些,在伏牛山主岭的北侧,最后会和伊水在洛阳盆地汇合,注入黄河。

李自成这次战略转移,难度不小,半路上估计都摔死了不少人,还放弃了很多粮草辎重,这才得以在秦岭群山中来去自如。

但转移成功后,与罗汝才一合流,效果也非常明显——他可以不再执着于顺丹水出武关,在郧阳、襄阳一带和杨嗣昌死磕了,而是直接顺着洛水,扑向洛阳盆地。

五月初八,李自成进入洛水源头的群山中,五月十五,就攻破了山区的洛南县。

此后沿着洛水顺流而下,势不可挡,大军于五月二十抵达卢氏县,仅仅两天后就迫降占据了县城。又五日后抵达永宁县(今洛宁),于五月底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