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第2/3页)

东洲与南州的基础条件差不多,土地肥沃,灵力充沛。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构建出独树一帜的耕织文明,生长于此地的人更加平和,也更加善于忍耐,绝大多数百姓缺少追求更好更强的野心,而着眼于能看得见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吃饱穿暖已足够了,丰富的精神享受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对蓬勃发展的东洲,他们说不出半句不好,正因此,也不会更加奢求。

至于第二点,是因高长松积极地为小市民、为佃农、为平头老百姓争取权利。

言归正传,东洲盟在适应现有体制的前提下运转良好,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信奉无为而治,就那么点时间,他们宁可去修行。

实际上,东洲是靠着庞大的基层官僚来运转的。

然而,紧要关头,这些大佬们还是要统一意见的。

高长松地位超然,他不是修为最高的,却是最富有的,甚至被视为最聪明,最具有超前视角的,原因无他,东洲的几次改革,无论是技术还是体制上的,领头人都是他。

久而久之,他也树立了神秘形象,如大智大通一样,天文地理无所不知。

东洲盟有自己的基地,是一座磅礴大气的园子,只可惜,这里的人不怎么多,除非有要事,必须集合,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呆在自己的地盘。

高长松跟小猫三两只点头后,用密法通知其他参与者,要求召开会议。

结果,除却那些闭关几十年的,能到场的,都到场了。

他将高香兰的事一说,再聚众讨论、投票,不用说,绝大多数人都赞同帮西梁女国一把,最好将她们争取过来。

甚至有人提出,实在不行的话,东洲也可以为西梁女国提供避难援助。

对自己人,必须大方。

确定了大方针后,剩下则是细项讨论,派什么人去援助,派多少人去等等。

他们可不敢把人全分出去,一旦人去楼空,天庭十万大军压境根本挡不住。

好在,东洲盟议事效率较高,他们很快确定了先头部队,就是要去援助高香兰的那些人。

细节问题可以慢慢磋商,当务之急肯定要解决掉。

……

“走?”

西行组合大惊失色。

高香兰点点头:“通关文书已写好了,战事将起,法师你们还是走吧。”

她苦口婆心地劝说:“我知您想帮助我们,这好意咱心领了,您毕竟是东土大唐来的御弟,这路上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走马观花似的看看还行,真费心费力就算了。”

“我不能拖累你们,天庭要真打来,您们在这都不好解释,究竟是站哪一方的?

玄奘模棱两可:“自是站在公平正义的一方。”

听他这回答,高香兰反而安心了,眉头都舒展了:“既如此,您更得离开了。”

“您是佛门子弟,代表西天立场,对天庭来说,西梁女国与亢金龙的对立是东洲与天庭对立的缩影,是一场小战争。您知道的,战争中前牵扯势力越多,持续时间就越长,形势也越错综复杂。”

“您西行的目的是取得真经,还要以此事为上啊。”

情真意切、字字中肯,玄奘听后沉默不语。

他知高香兰说得对,然面对此情此景,他能什么都不做?

西行的目的是求得真经,求经的实质内涵是深入学习佛法,那学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些法师学佛是单纯学佛,他们不深入民间社会,只研究最精纯的理论,对他们来说,身边的一小方天地已足够,在这狭窄的天地间,徜徉在无尽的佛法海洋中,是短暂生命中唯一的真理。

对这样的法师,玄奘是很崇敬的,可他自己不是这派人啊!

从金蝉子起他就是更关注民生疾苦,想渡化生民的那一批人,他佛学中有一部分跟百姓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