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第3/5页)

炼器一门发展至今,先天派已所剩无几了,后天派也分化出不同的支流。

白鹭洲书院属切磋派,其名源于《诗.衞风.淇奥》。

诗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骨质材料以切作加工,象牙制品则用磋,玉得以琢的方法来加工,石头磨就可以了。只有经过了切磋琢磨这些加工方法,才能成为好的器物。

其实后面还跟了一句,意思是人的学问知识能力,就如同骨象玉石这些材质的切割一样,需要精心的切磋琢磨,才能有所成就,可这是文士拿来勉励弟子的。切磋派的炼器师认为,倘若将四个字局限在人身上,反倒是狭隘了,于是只留前句,不看后语。

由此可知,白鹭洲书院更在意扎实的功底,与日复一日地锻炼,他们不相信瞬时的顿悟,鼓励弟子脚踏实地。

打好基础,才能创新。

现在的书院长文启星认为:灵光一现,是看个人的悟性,这不是后天能培养出来的,书院的培育,只能令学子打好基础,成为庸才。

这里的庸,是“中庸之道”的庸。

庸才总比不知天高地厚的蠢材强。

高玉兰自己是个野路子,深知未经系统化学习的不便之处,她崇尚白鹭洲书院的切磋精神,一心报考。

高长松也是个务实的人,又尊重妹妹的意见,双方一拍即合。

那么白鹭洲书院,对提议出五三的高长松,真的颇有微词吗?

*

“妙哉,此题乃从《周髀算经》脱出,我却不知解法竟有三种。”

李九照撸着山羊胡,手捧粗制滥造的试卷集,摇头晃脑。

初,流出的只有试题,并无答案,魃宥召集多人一同探讨,才做出一份试卷,即便如此,主观题是否切合出题人之心,他们也说不准。

算学还好些,都有固定答案,他请来的学子中能人辈出,三人用三种不同方式得出相同答案,这样的,就把解法都放上去了。

白鹭洲书院的夫子研究答案,时常被启发,他们认为,无论是提出攥集子的人也好,解答案的人也罢,都有精妙之处。

也有夫子捻着“序”道:“高长松这名,我似听过。”

一旁的夫子立刻摇头晃脑问道:“你是喝过白酒,还是听过《牡丹亭》亦或是往勾栏瓦子跑?”

这三样都是新生事物,近一年在大安很流行。

这些夫子性格各不相同,有高不可攀、不染凡尘的,也有风流倜傥,留恋人间繁华的。

那人说:“白酒喝过,《牡丹亭》听说过,勾栏瓦肆听说过。”

这些太火,想不知道都难。

“这些都是高十二郎做的。”

对方“哎呀”一声,似忽然想起在哪听过他名字:“原来如此。”

又有人看着总结分析说:“他说我爱出这题,我这次偏不出……”

大安版五三,不仅使广大学子迸发出刷题的热情,还激励着老师们不断升级。

真是可喜可贺。

……

书院选拔考时间正值秋闱,共考三轮七日。

头一轮是登天梯,先前说过,白鹭洲书院建在江心洲,这江心小洲天生一土坡,书院建在土坡上。

头一关,就是以双脚丈量土地,一步步走至大门口。

这难吗?当然难,不是说土坡有多高,楼梯有多少节,是先辈在江心小洲上设立的阵法太多,说还有诸葛亮的拿手好戏——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是阵法的一种,听闻诸葛侯也只学了个皮毛。

第一关占三日,这三日中没摸清楚路子的,只能含恨淘汰。

至于剩下两场,就是考试,笔试考三天,画符箓最快,一天了事,整个考试过程中不得带储物空间,若缺了什么,只能像科举人一样,背个包袱扛进去。

进去前还要进行严密的搜身,每年总有人想带点不该带的东西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