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4/5页)

赵德斌在高长松耳边嘀嘀咕咕:“这聚落的人不多,都是往返与长安与西域的兴生胡,听说大唐内的粟特人多为坐商,在那做小生意,跟唐人一样需要服徭役。”

粟特人的聚落俨然是城中之城,外界以白石砖垒成墙,隔绝外界,高长松本以为墙内的城邦会与唐不同,俨然一个小小的阿拉伯世界,谁知除了那些随处可见的驼峰高耸的骆驼,其余一应建筑,与乌斯藏与唐并没有区别。

深目高鼻的粟特人着袍戴冠,也只有西化的五官特征,才让他们看上去像别国之人了。

赵德斌作为向导是很称职的,他虽不知高长松在想什么,说得却都是人想听的,就譬如现在他道:“你甭看他们长相如此,大部分兴生胡说汉话就如同你我,他们中有学问的可以说好几国语言,能说的越多,就越有可能被雇佣,凉州官府甚至会给予粟特人官职。”

高长松想了下,决定用“丝路上的犹太人”来定义他们。

康合府在城邦内独享一座富丽堂皇的庭院,他的生活正如同后世唐人对胡商人奢靡生活的描述,哪怕是装瓜果的盆上都镶嵌着宝石。

相较唐人,胡人确实更爱金银的器皿,这让康合府看起来像是通话中的阿拉伯富商。

此人年四十又五,在这时代已是能做爷爷的年纪,人看上去颇为壮实,蜷曲的胡子遮挡住他面孔的一部分,剩下一部分饱经风沙摧残,皮肤看上去有些粗糙。

宴席上的食物是平日里都能吃到的,这也是唐民族融合的证明,除了胡饼、白切羊肉与葡萄酒外,高长松吃到了“毕罗”,这是一种波斯传来的食物,其实也是饼——馅饼。

就是这个馅,比较有想法,某种意义上也是财富的象征吧……

高长松吃到的第一种馅料还好,是肉馅的,跟酥脆的饼皮正合适,而第二种是某种果酱,说实在的,他觉得不大好吃,饼皮是咸的,果酱是甜的,估计还在其中添加了蜜,怎么吃都很奇怪。

身旁的赵德斌则吃得津津有味,对大部分唐人来说,能够品尝到甜,已很少见,糖、蜜在这年头都是了不得的奢侈品。

可有个问题,无论是高长松还是赵德斌都没尝出这是何种果子,还是康合府亲自给出了答案。

他抚着胡须问:“这樱桃毕罗滋味如何?”

高长松与赵德斌都挺惊讶,赵德斌先问道:“眼下时值四月,怎樱桃就结果了?”一般还要迟两个月呢。

高长松却猜到了一些,果然康合府的回答与他想象中一样,他道:“我以木梁作骨,麻布遮蔽,搭建一暖房,每至晴出,便扬起麻布令日光照射,待到夜露深重再放下遮掩。”

这就是古代的大棚。

大约在汉代时,温室大棚技术就传入民间,一些富庶的商人便能吃到冬葵温韭了。康合府这样种樱桃的也不是没有。

他一方面是以樱桃毕罗示财力,另一方面,也说自己是第一次尝试,不大成功,收获的樱桃都个头小,看起来蔫蔫的,如果不做果酱就酸涩得没法吃,而且他也没能成功在冬日吃到樱桃,不过比时令早一两个月,略有些失败。

高长松也是个搞温室大棚的,只可惜在这年头成本太高,他弄的那些也只够自家人吃。

康合府不成功,无非就是日照、布局之类的不大对,可他也不愿意多嘴。

不过是泛泛之交,不便多说。

康合府对丝路上的各聚落如数家珍,此外他们还谈到了一些问题,比方说多变的天气、沙尘暴,以及时常出没的悍匪、妖魔。

在他口中,妖魔要比悍匪好,他们不怎么挪窝,你不走错路或运气太差,就碰不见妖魔。

但若碰见了,肯定是要倒霉一小撮人的,怕是要被绑走烧了炖了。

妖魔数量少,吃的人也不多,而且他们对金银财宝不感兴趣,重新整顿,很快又能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