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2/5页)

*

刘毅先前提到高长松推陈出新他人所不能及,是因现在河西走廊地区也有商贾有样学样,开始收当地的羊毛并且织袜子。

高长松是从未想过将织毛衣的技艺占为己有,不如说光是听别人提了,他就想发笑。

他想:只准我家织毛衣,这话听起来怪极了。

他本以为不出一俩月就有人模仿,可谁知唐人很看重契约精神,高长松在当地又是有名望的。

别的不谈,附近几个庄上从他这学过的,都把人拘在家中,也不外传,日复一日织袜子挣钱,硬气些的,连上门的亲属都不传授。

人家愤愤不平指责此人一人得道,却不愿带亲属一同“鸡犬升天”,实在是不顾亲属间的情面,却被一句话顶回来:“你大凡有求学之心,何不直接去跟高十二郎来,他向来是广而传授技艺,你若去了定不会被拒之门外,何苦要在我这学二手的。”

“我嘴笨手也不巧,教不了别人。”

那被打回的亲戚讪讪,心说:我与高十二郎非亲非故,还没脸皮厚至此。更何况同人学了这手技艺,不就承了对方的情,后若将此技卖给他人,被人知道了是要戳脊梁骨的。

他可不想跟高十二郎产生直接联系。

不过,并非人人都如此硬气,总有教给娘家夫家亲属编织手艺,再由这些人不知倒了多少手又外传,最后总会被想要分一杯羹的商贾习得。

很快,羊毛袜的产地不独高老庄一地,河西走廊乃至益州都出现了卖羊毛袜的商贾。

就是质量良莠不齐,常人若听了羊毛袜之名便去买,多有买到次品的。

刘毅将这情形看在眼中,很为高十二郎感到不值,倘若将毛袜毛衣垄断,光凭这技艺,一辈子吃喝不愁。

你看小门小户,掌握个做醋的方子便能活好几代人。

这话不止刘毅一人同高长松说过、劝过,可他每每都一笑了之。

高长松又跟刘毅聊了一会儿,不多时说了句“稍等”,要去内室取物什给他看。

刘毅看他姿态,总觉得颇为神秘,他此时盘腿坐在炕上,右手边是冻梨冻柿子,左手的木编制中塞满高长松做的各色糕点。

要说刘毅也出身大家,富裕得紧,都曾用樱桃沾蜂蜜吃,什么糕点没吃过,可等他真吃了高长松这得枣泥糕,不由大惊,这得是下了多少糖!

味还不发苦,比尚未过滤的石蜜强多了。

他再一次为高长松的财力而心惊。

回头等见到染过的纯色毛衣与多色编织而成的花样毛衣后,刘毅就更惊讶了。

他早就想过,这毛线能织成足袋,怎么就不能成衣了,又听闻顺德楼的少东家就得了一件,他成日里内穿毛衣,外面就套一件薄薄的袍子,时髦得不得了。

刘毅长叹一声道:“长安又要掀起新风潮了。”

唐人真的是太爱美,太喜欢赶时髦了!

……

凌霄派的二师姐名为叶澜。

是一众师兄弟姐妹精挑细选推举来唐的,长老与掌门认为她能顶事,乐于让她来。

甭看凌霄派贫穷如斯,实际上却是四洲中数一数二的剑修门派。

不过这“一、二”有水分,原因除东胜神洲外,压根没剑修这说法。

南赡部洲且不说,唐王朝治下只分儒释道三家,最多添上学骑射功夫的将士。这其中用剑人颇多,然而主修道,以剑为法器同剑修又是两回事,剑修看见这类人,分分钟就要diss一下人家心不诚。

西牛贺洲,也就是高长松所在地,按照原文中的介绍,“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

这个形容算好吗?

从字面意义来说是好的,可一想到大唐所在地被形容为“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就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

人族兴盛之地,多半是不好的,大唐修士对本地妖魔不假辞色,西牛贺洲妖魔频出,吃人都是基操,可在大唐,野外甚至找不到两个妖怪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