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第2/3页)

“引疑义一篇,文理通明者,请入学院”,只有通过考试的,才能读书。

好的书院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岳麓书院是“定养士额二十人”。

宋代读书是不要钱的,这才有“养士”一说。

岳麓书院这么有名,一开始才收二十名学生,有多难考可想而知。

而且,这也不是入学后就高枕无忧了,平时还有大小考、月考,“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看这三句话便能感受到宋代学子水生火热的求学生活。

这些钟离珺也不大了解,他跟各路朋友打听过后,也感到书院生活很辛苦,压力很大,与他的修仙生活相比,多了很多束缚。

真读出来,前途也很光明,由其可见,再多辛苦也是值得的。

他鼓励高长松道:“明年一同去大安国,我也送二娘去。”

高长松感动极了,有这样仗义的朋友,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他正想跟钟离珺说什么,兔子精颤颤巍巍地来了。

高长松看他做活利索,又会织毛衣,干脆把他安排在家附近打杂,许是因为他原型是兔子,谨小慎微,高家三姐妹都很喜欢他,院子里的异兽也喜欢他。

就是有些肉食性的、喜欢捕猎的异兽,总会用可怕的眼神看向兔子精,他一激灵,长耳朵跟雪白的短尾就冒出来了。

高长松路过都想捏一下,考虑到这或许算骚扰,又没这么做。

兔子精胆小,怕高长松,也怕高长松的友人。倒不是他敏锐得能看出钟离珺的修为,单纯是觉得能跟高长松一起,又从唐远道而来,一定是了不得的修士,就想避开他,不愿意见。

他颤巍巍道:“信……来了一封信,说是从东胜神洲来的。”

这封信转了好几手,先由东胜神洲的人带到唐或其他口岸,又在当地寻到要来乌斯藏的,几番辗转,送来高长松家。

那从古格拿进高老庄的是个做跑腿攒钱的短工,有好几封信要一家一家送,交给兔子精后就走了。

高长松看见熟悉的妖气,他一拍脑袋兴奋道:“这不是魃宥吗?”

仔细想想,他从东胜神洲回来要小半年了,在那儿的日子真是恍如昨日,不知魃宥过得好不好,创作新传奇没有?瓦子搭起来了吗?

他竟记挂这么多东胜神洲的事儿。

钟离珺对此没多大兴趣,可高长松看着很兴奋,那他也为高长松高兴,十二郎既然拆信愿意分享给自己,他就会听。

高长松三下五除二将信拆开,开始读魃宥的信。

“宥闻大安之士聚而叹曰:机缘不可强求,只愿一识高郎君。”

这文邹邹的开头酸得高长松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随即笑说:“果然是前辈的手笔。”

魃宥是妖怪中少有的文化人,他写的乐府诗就连大唐的文士看了都要惊叹。

他甚至跟屈原讨论楚辞,收藏过司马相如第一手的赋。

多少文人墨客的梦想,被他一一实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十二郎在大安国很有名气,有名到了什么地步呢,机缘这种东西不得到也就算了,但高长松还是要认识一下的。

为什么高长松笑,他觉得这是过火的商业互吹,自己才在大安国呆了几天啊,怎就这么有名了?

他从不觉得自己是有才学的人,《倩女幽魂》的故事想要发行,都得经由魃宥润色,说来惭愧,他当文抄公都不称职。

不过是说了几出小故事,组织人表演影子舞蹈。他只是出了点子,接下来都任何当地人发挥,这样的他能有什么才名呢?

换个不大飘的现代人,都会跟他有一样的想法。

接着往下看,文学发烧友魃宥果然将高长松后出的牡丹亭一同出版了,但跟上回不同,他没有写乐府诗,而是在尝试“一本四折”的元曲新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