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寻前路(第3/4页)

看她们姐妹有话说,邢夫人带着王熙凤李纨和云芳下楼去了。

迎春拿了一对金镯子送给了邢岫烟,拿了一支金簪送给了林黛玉,把一只金项圈送给了探春,一块压裙子的玉佩给了惜春,最后选出一只金凤钗送给宝钗。

她和邢岫烟是礼法上的表姐妹,虽然没血缘,往后来往的时候多,也没那么伤感。探春和惜春是亲妹妹,一起长大,就是分别了日后也是要联系的。林黛玉和她是嫡亲的表姐妹,和两个妹妹一样,联系也会紧密。

她和薛宝钗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礼法上的联系。薛宝钗在荣国府住了这几年,大家相处的也好,心里也知道将来宝钗回去嫁人了,天南地北再难续上这段情谊。

所以把最华丽的金凤钗送给了宝钗,思来想去,还是把话说了。

“我这人嘴笨不会说话,说的不好了你也别往心里去。这园子虽好却非久留之地,如今趁着青春尚在,早做打算吧。”

薛宝钗几乎笑不出来了。

这话是实话,也揭开了她不愿意面对的事儿:再不打算真的无路可退了。

连姐妹们都能看明白的事儿,难道家里人看不明白吗?

薛宝钗心里再次五味杂陈。

好在转机来了。

宫中的皇帝和皇后是少年夫妻,这些年感情一直很好,他们夫妻养了两个儿子,这两个皇子年纪相差了七八岁。

前几年皇帝位置不稳的时候,和太上皇爆发过一场极为激烈的冲突。

就是立储。

当时皇帝想立他和皇后的嫡长子为储君入住东宫,太上皇反对,反对的理由除了乱七八糟的一些说法之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皇帝的嫡长子体弱。

嫡长子体弱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胎里带来的毛病,走的快了就喘,重物件拿不动,别人骑马的时候他只能坐车……但是皇帝疼爱这个长子的的心也是真的。当时本该韬光养晦的皇帝为了嫡长子能被立为储君,也是冒了很大的险和太上皇硬扛。

后来双方各退一步,立储的事儿就这么糊弄过去了。这些年磕磕碰碰,皇帝想传位给嫡长子的心一直不变。

虽然没名分,但是皇帝已经给儿子配齐了东宫的属官,儿子也在东宫住着,就是没正式的册封。这个没名没分的东宫小号朝廷也在运作,皇长子除了体弱,也能像模像样的给皇帝分忧了。

太上皇早已经是秋后的蚂蚱,嫡长子早晚能拿到储君的名分,立储不再是皇帝心头的大事儿,现在横亘在帝后心头的事儿就是给儿子选一房贤妻。

皇后私下里跟皇帝表示,东宫的女主人不是一两天能选出来的,要在大臣家里挑年纪合适品德贤惠的淑女需要些时间。如今儿子也不小了,都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了,太子妃没有,但是昭训奉仪这样的侍妾该有吧。

皇帝点头,该有。

皇后就说:“侍妾而已,不必大张旗鼓,让下面的人找些品貌上佳的送进来就行,要紧的是要有点德行,不能上不了台面。”

小事儿而已,皇帝日理万机,不管这事儿,让皇后操心去。

皇后也不是很在意,侍妾而已,又不是找儿媳妇,还要看家世品貌,再打听是不是贤惠,要留意儿子喜不喜欢……皇后转脸跟下面的掌事太监说:“从京城附近选良家子充入宫掖,不要大张旗鼓,先看太子的态度,太子喜欢了再赏名位。”

太监出宫,给那些下面的徒子徒孙还有各处受宫中太监掌管的司、监、局传话:低调行事,选品貌上佳有德行的女子送东宫听候差遣。

选宫女不是这个流程和要求,目的一下子就明显了,东宫的小爷开窍了,这是要让下面进献美色。

这消息就传到了夏家,夏家掌管着桂花局,这桂花局是和宫中打交道的,虽然宫里要求低调行事,但是东宫那里是个热灶。凡是有点心眼的都在找合适的女孩,要是这女孩能在太子身边站住了,往后再有个一男半女,就是外面这些皇商和太监们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