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实事求是(第2/2页)

既然如此那就还需要专门找人培训,先传授知识,让大家至少先有概念,这样就回到了无解的难题当中,得先搞教育,朝廷官员都快饿死了,各地赋税都收不上来,怎么搞教育?

朱标现在的局面可以肯定的说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借鉴,只能自己关门造车,在整个社会生产力技术尚且达不到的情况下要,起步就需要几代人。

这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规律,先传授知识,更新理念,知识人才培养,至少也需要两三代人,毕竟是空白平地起步,老一辈人的思维僵化不可能不考虑到,而且还无任何现实依据可以借鉴。

再然后技术手段同样发展上来了,可以给知识提供现实依据,然后才能慢慢在小范围产生一些简陋的仪器、机器,从机器到工业化生产,这又是一条漫长的路。

要知道后世我国的飞速崛起,那是因为许多先进的理论被发现被证实被公布的前提下,而且我们的科技打底还是由红毛熊帮助完成的。

156个项目,总数金额达百亿的援助,数万名技术成熟的科技人员援助指导并教学,无数重要的技术图纸和实施方案公布……

工业化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而且大明现在的底子,维持国政运转就不错了,哪里有钱财投资到无底洞当中,何况现如今当家作主的还不是朱标,老朱可是个极为传统的人。

而且朝堂的阻力更不会小,一些自诩忠贞为国的大臣,不断进言,劝说他不要好高骛远,多关心关心农桑、赋税,以及北方蒙古。

天命不足信,圣人不法古,要做就做开创新世纪之君,这等美好愿景朱标年幼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过,毕竟他有没有夺嫡的压力,不往高了想实在没有什么动力。

只是随着长大,看着元朝留下的破碎山河社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州府,朱标的想法不再好高骛远,而是专注的低下了头面对千疮百孔的洪武年。

何况现在的大明是到了王朝末年不得不变革的时候了吗?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了吗?是外强入侵国门大开的时候吗?

都不是的,领先时代半步是先驱,领先时代一步是伟人,领先时代两步则是疯子,不被送上刑架就算是命硬了。

当然不是不做了,而是要等待,他注定不会是享受工业化红利的那个君主,但他会是那个奠基人,教育思想的开创者,一个埋头耕耘的青牛,华夏未来的子孙都将享受他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