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院试(第3/4页)

果然,没多久,就真的有人来报喜了!

三十多个考试的人,只有八个中了秀才。

前五依然是出自莲花私塾,剩下的三个出自永宁书院。

五个人都考了秀才,且王珏还是个小三元,高兴地不得了。

可是温润在高兴之余,给他们五个泼了一盆冷水。

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吗?

答案是否定的。

秀才还不是官员,要想做官,秀才还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由皇帝派出主考官,在农历八月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如果有恩科的话,会在春天考。

秀才“乡试”通过,就可以成为举人。举人“有功名在身”,有做官资格,但尚需候补。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以一篇《治黎策》得中举人,数年后才初任福建南平教谕一职。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中,尽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但这一情节足见中举对于读书人的重大意义。

又跟他们说了捐官制度,将五个兴高采烈的小少年,给说的蔫了吧唧。

“要想堂堂正正的当官做宰,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考,知道吗?这只是个开始,往后的日子里,还要深入学习,继续考试。”温润告诉他们五个:“而且还要岁考。”

五个人点头:“知道了。”

可是小三元在温润这里淡定自如,在吴山长那里已经要疯魔了!

“小三元啊,小三元!”吴山长乐的见牙不见眼:“我们永宁县,也有小三元啦!”

可怜永宁县,自打建了县城开始,就没出过小三元。

温润看这位这么高兴,也不打击他了,让他高兴一二吧。

结果吴山长找他:“这五个孩子,回去之后,入书院读书吧!”

“我那里挺好的呀!”温润觉得莲花私塾挺不错的啊,离家还近。

“不一样的,要系统的学习,你自己也是个举人,最多也就能供他们到举人,而且,这中了秀才,总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还是那句话,总不能闭门造车。”吴山长道:“何况,系统的学习,总比你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强啊!”

“行,回去再说。”温润也高兴,中了秀才,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

考中了秀才,这报喜的还要去县城,然后要到家里去报喜,温润给的赏钱多,好几个都抢着去,这可是个肥差,小三元呢!

能不肥么!

给的赏钱都是别人家的三倍。

他们得到了结果,就收拾东西,在打道回府之前,温润终于主动约了人,他约了张炳大人,在大鸿升酒楼吃的一顿,作陪的是吴山长。

“本官点的小三元,是你的学生啊!”张炳大人是真的不知道这事儿:“你们来这里,也没来找本官。”

“是怕打扰您,何况没考过之前,去您那里不方便。”温润笑着道:“这次考过了,再来请客吃饭,也能吃的消停。”

“是啊,在这里,本官几乎是深居简出,一点都不给人情面,很多人都想请本官,可惜,本官出来的次数少。”张炳大人看了看温润:“其实这事儿,还是辛明大人说了一句,他说那是考了两次第一的人,不如给个小三元的案首吧,这孩子灵气十足,本官也看过了他的文章,能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能写的这么整齐,有理有据,是个人才!尤其是年纪,这么小就这么沉稳,是个好苗子。”

“多谢您的夸奖。”温润腼腆一笑:“孩子们都不错。”

“是啊,是啊!”吴山长也跟着夸,不止是莲花私塾的五个,还有他们永宁书院的三个。

一共八个人,不过名次都挺靠前。

“其实这次你们是走了大运,这天气不好,很多人都发挥失常。”张炳大人道:“本官看了很多人的卷子,写的乱七八糟,可见是被雷声惊得不知道怎么写了。这样的人怎么能行呢?以后当了官,什么情况都能遇到,要是不稳重,怎么处理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