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花灯小文会(上)(第2/4页)

有了五个穿兵服的人站在门口,果然起到了震慑的作用,没人敢随便溜进去了。

温润他们进去之后,没直接去找吴山长他们,而是溜溜达达的看起了花灯:“这比去年可要漂亮多了啊?”

去年温润他们也来过,这花灯年年都有,但是年年都不一样。

这次格外不同,不止是多,还花样翻新了很多。

尤其是在书院广场的正中间,还搭建了一鳌山灯!

鳌山灯乃是将神话中的仙景力图以灯的形式再现的典型,表达了人们向往到达能带给人幸福的神山的心愿,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与指向。

“鳌山一盏千金价”,因体量较大、灯盏万千,而形成了壮观的灯山光海,恐怕这县城里头,没有比这个更亮的灯笼群了。

“这么大的灯笼堆啊!”王珺是头一次进入书院,也是头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灯笼山,这灯笼亮的,整个广场纤毫毕现。

“这叫鳌山灯……。”温润跟他们说了一下鳌山灯的来历。

“前朝的糟粕啊?”王珺顿时吧嗒嘴:“这前朝的皇帝还真会玩儿,这得多少民脂民膏啊?”

“这个是个最小型的那种,但也十分豪华了。”温润道:“书院可真是下了血本了。”

这么一个简易的鳌山灯,也是花费不菲的,书院能弄这么一个东西出来,可见今年是很能搞啦。

鳌山灯堆的四周,挂满了同样精美的灯笼。

每一个灯笼下面,都有一个灯谜,且每一个灯笼那里都有人守着,七八个灯笼一个人,都是学院里的人。

见到温润自然是认识的,纷纷打招呼:“温雅士!”

“温举人啊!”

“哦哦,新春大吉啊!”温润跟他们打招呼,并且掏出来红包,挨个发。

王珺总算是知道,他走的时候,为什么带了那么多红包了,这是给这帮人发的啊。

每一个红色的小荷包里头,都装了两钱银子,制作成花生豆儿样,这是专门从来新年的时候,做送礼的用。

还有平安花钱,就是正面是“太平通宝”,背面有字,写的是“元享利贞”这样的吉祥字。

或者说,是吉祥话。

温润这红色的荷包,是家里人自己制作的,荷包上用红色的十字绣绣着“新春大吉”四个字,简单又快乐的风格。

“新春大吉!”这都是温润的师弟们,故而温润这散财童子当得不错。

一个老虎灯笼前,王珺摸了一下那下面的灯谜。

“低头思故乡?”王珺认识这个灯谜上的字:“这不是一首诗里头的一句么?”他记得两个弟弟背过的,而且他也背过,是那个诗仙李白的诗,叫啥来着?他忘记了,但是诗记得。

好像是叫《静夜思》来着?

反正是怀念家乡的一首诗。

王珏看了一眼:“是的,大哥,这是诗仙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瑾干脆背了出来。

“打一草药名?”众人围着看,但是他们对草药,不熟悉,偏偏陆氏医馆的那些人,都没来。

不由得,众人都看向了温润,作为唯一的一个举人老爷,应该知道吧?

“你知道吗?”王珺也看向了温润,指望这个读书郎给自己解惑呢。

“知道。”温润就用这边的笔墨,写了谜底:怀熟地。

“怀熟地?”众人一愣,王珺就更不明白了:“这是草药?”

“是,这种药材叫地黄。”温润解释道:“有生熟之分,生的地黄,也就是新鲜的地黄,是清热凉血的一味好药材,熟地黄更适合温补,而且根据产地不同,还分为怀庆地黄、蒙古地黄、天台地黄等等。”

王珺大为惊奇:“你咋知道的这么多?”

温润笑了:“我在陆氏医馆那里,吃过几顿饭,他们家的饭菜一般都是药膳为主,喝过生地猪蹄汤,熟地老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