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皇权本位(第3/4页)

“什么?五十万两没有了?”冒襄吃了一惊。

阎应元接着说道:“这还只是器械物资的钱款,我还没有计算为守城而战死的乡勇、民夫的抚恤金,噢对了,还有击毙建奴及包衣的赏金,这两笔开销也大,既便是保守估计,也得五十万两银子往上。”

冒襄瞠目结舌道:“这岂不是说,一百万两银子就没了?”

“恐怕还不止的。”阎应元说道,“因为将来的城墙修缮,城内拆除的民房需要赔偿,城外的民田也需要回填,还有运河码头也要重新建造,这些开销都得由朝廷承担,甚至因为这场战争而产生的难民,最初也需要朝廷拿粮食养活……”

冒襄叹了口气说:“这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没有当过官担过事,总觉得那些地方官无能且又贪鄙,可是今日方知这官确实不易当。”

“天下事就没有容易的。”阎应元说道,“要说难,还有人能比圣上更难吗?可是圣上不也举重若轻,表面看上去好像什么事也没有?”

“对了,说起这个我又想起来了。”冒襄忽然说道。

“在建奴大军杀到之前,你有话没说完,你究竟想说什么?”

“有吗?我说过什么话?”阎应元装傻,“我怎么想不起来了?”

“皕亨兄,你别装傻。”冒襄有些生气道,“你当时还说我热血上头没脑子,而且答应我若是这仗打完我们还活着,你就与我道明原委。”

阎应元见实在躲不过,只好说道:“你说这个事啊。”

“对,就是这事。”冒襄点头说道,“你快与我说个明白。”

阎应元想了一下,问冒襄道:“辟疆兄,你怎么看孟子的民本说?”

阎应元或许是因为当过江阴典史的缘故,更加了解世故,也更加洞察人心,反正他已经看出来崇祯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仅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换句话说,崇祯内心或许是真体恤百姓,也有意愿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但要说他会把黎庶百姓置于皇权之上,阎应元是不信的。

这点,从他着手组建士子营就能看出来。

就连南京的那些阁部大员都没有看出来,但是阎应元却已经看出崇祯此举的深意,将来终有一天,士子营会成为与内阁六部比肩的庞大的官僚集团。

然后,这两大官僚集团就会成为死对头,展开明争暗斗。

然后,崇祯作为皇帝就能居中制衡调停,如此一来内阁六部就只能跟士子营一样成为皇权的左膀右臂,再也无法变回以前的大权独揽的阁部。

所以,崇祯真正推崇的并不是民本思想,而是皇权本位!崇祯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加强朱明的皇权,而非削弱皇权。

但是阎应元不确定冒襄能否窥破这一点。

所以得先问清楚冒襄对民本思想的看法,然后决定说到什么程度。

因为阎应元担心,如果上来就和盘托出,可能会摧毁冒襄的信念,年轻士子的确容易热血上头,但是也容易挫伤积极心,稍有不慎就会自暴自弃,因爱生恨。

冒襄不假思索道:“孟子的民本说有什么好说的,此乃天下至理!就连圣上对此都是推崇备至,吾辈士子当以此为准绳,砥砺践行!”

听到这话,阎应元对冒襄也就有了一个基本判断。

好吧,这就是个热血上头的年轻士子,真信了圣上的话。

这样的话就不能跟冒襄说得太过深入,当下阎应元说道:“辟疆兄,所以我才说你是个真正有远见的,因为圣上乃是一位真正将黎庶百姓装在心中的千古圣君,早晚有一天他必然会着手解决田亩过于集中在宗室缙绅豪族手中的弊端。”

说此一顿,又道:“与其到时候等着圣上动手,被动交出名下田亩,还不如趁现在主动献出所有田亩,这样你们冒家至少还能搏个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