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正式称王!(第2/4页)

崔崇用立刻吼道:“万万不可啊!女直狼子野心,分明是想要以退为进,借我高丽壮大后,再反扑大辽,辽帝陛下英明神武,万万不能答应啊!”

金仁存想到来时听到的种种消息,脸色沉了沉,又开口道:“我们不能将复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大辽身上,其他各国都要求援!”

亡国不代表高丽就彻底结束了,恰恰相反,这是另一段抗争的开始。

比如著名的吐谷浑,亡国了又复国,复国了又亡国,亡了再复,复了再亡,折腾了许久才被彻底吞并。

相比起来,此次高丽的败亡是由于主力丧失,国都沦陷,但各地的力量依旧保证完整,所以这位臣子千里迢迢来到中原,一心想要复国。

想到在莱州看到的水师,是那么地强大,听说沧州还有另一批水师,金仁存露出期盼:“听闻燕云林义勇厌恶女直贼人,此前就驱逐其使臣,和大辽同进退,此番能否出水师,助我高丽复国?”

崔崇用抿了抿嘴唇,高丽和燕云是第一次建交,让对方帮忙对抗女真,未免显得异想天开,但他也清楚,此时他们这些在国外的臣子,即便卑躬屈膝,也必须争取一切能够争取的力量。

至不济也要让那位对女真的印象更差,所以崔崇用颔首道:“好!等到明日称王大典后,我们去觐见燕王殿下,以大燕的力量,一旦出兵,女直人就再也不能嚣张了!”

金仁存想到高丽王国的败亡,而占据这片广袤土地的强大王朝正在崛起,喃喃低语:“大燕么……”

燕王的称呼已经定下,新朝的国号,基本定为“燕”了。

一朝国号,不是乱来的,大致由几种方式确定。

第一种就是地名,比如秦朝是由于它的始祖住在秦地而得名;汉朝是因刘邦被封为汉王,拥巴蜀汉中一带地区而来;宋朝则是赵匡胤原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认为此地乃龙兴之地,改国号为宋。

第二种则是爵名,比如晋朝司马氏受封河内温县,因温县本是晋地,所以建号为晋;隋朝杨坚称帝前,承袭了其父隋国公的封爵;唐朝自不必说,唐国公李渊……

不过从后世看,许多朝代尤其是割据政权的国号,又多取自先秦时期的北方诸侯国名,北方诸侯国名特别受青睐,比如周、秦、魏、晋、唐(为晋的别号)、燕、赵、齐等等。

至于南方的楚、吴、越等,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很是煊赫,但在受欢迎程度上,明显不如北方诸侯国名。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华夏,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楚、吴、越不过是南蛮政权。

故而北方诸侯国名,可寓示着华夏文明正朔,而南方诸侯国名,总有种偏安一隅的感觉,即便是江南人也都这般认为。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起初称吴王,后来正式称帝时,又改为“明”,就是因为作为大统一王朝的国号,“吴”太不合适了。

综上所述,国号不是随便想一个名字,就可以取的,很多事情都是深入人心,更改不得。

对于李彦来说,他的根据地是燕云,本就是燕国故土,而有宋一朝,又心心念念想要收复燕云,他以燕为号,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基本盘,也让天下人心更加归附新朝。

国号既为燕,都城自然定在燕京。

这并不是网络鼓吹的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是国都在此,对于国家的战略格局相当重要。

后世史学界有一种观念,明成祖朱棣最关键的一个贡献,就是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当然朱棣有他自己本身的考虑,因为燕京是他的大本营,登基后的统治,与南方乡绅地主阶级也一直不对付,才有了坚定的迁都想法,但这个决定,也确实改变了明朝接下来的统治格局,避免了北方被异族随意蹂躏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