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那年十八,洛阳城下,站如喽啰(上)(第3/4页)

如今李元忠和封隆之二人就是顶着邺城这边的压力,决意与刘益守的梁军主力在荥阳附近会战,力图一举扭转战局。

当然,他们也分不清到底于谨这边的南线兵马是主力,还是刘益守亲率的精干奇兵是主力。他们只能奔赴屯扎荥阳附近,以不变应万变。

听完唐邕的解释,高澄恍然大悟,心中大定。

他兴奋莫名的拉着唐邕的袖口问道:“那依你之见,本世子要如何应对才好?”

高澄并不担心刘益守能打到邺城来,他怕的只是魏国的局面无法收拾,高欢回来就要收拾他了!在高澄看来,梁军打过黄河难如登天!

当年陈庆之都没办到的事情,他不觉得刘益守能办到!

“属下以为,在枋头屯兵屯粮,准备应对荥阳的战局,或许是明智之举。当然,如何行事还要看孙尚书(孙腾)的意思。

至于黄河以南的军务,不闻不问是最好的。”

唐邕低声说道。

高澄微微皱眉,心中略有些不满。不闻不问,那他还着急什么呢?在枋头屯兵屯粮这种事情,只要是粗通军务的人都能看到,孙腾也必然会有此一手,根本不需要说出来!

不说出来没啥,他去说了,反而会显得自己很无能!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从学校回到家乡的农村过暑假,然后兴奋的告知父母他已经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了。

难道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后会认为他很聪明么?

“是在下失言了。”

善于察言观色的唐邕拱手行礼抱歉道。

“无妨的,只是什么也做不了,怪可惜的。”

高澄略有些遗憾的说道。

“其实吧……世子不妨提议二公子(高洋)镇守枋头,以防梁军偷袭。”

唐邕不动声色的说道。

“他也配?”

高澄不以为然的反问道,见唐邕不解释,高澄陷入沉思,很快便抚掌大笑!

“高!实在是高!”

高洋十岁出头的孩子,他懂个屁!去的话啥事也做不了会让人潜意识里觉得是个草包。若是不去的话,又会给人一种胆小怕事,不能担当大任的错觉。

换句话说,高洋怎么做都是错!

而高澄是要在邺城监国的,他不去是天经地义,不可能有人说什么闲话!反倒是高澄提出让自己去,会显得不知轻重,为人轻佻好战!

高澄满怀深意的看了唐邕一眼,这个谋士,确实有两把刷子。每次都有出人意料的主意,却又不显得唐突与浪浮。

“这件事,便由你与孙尚书去说吧。就说是我的意思。”

高澄直接把锅甩给了唐邕。

“属下领命。”

唐邕淡然的给高澄行了一礼,他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高澄虽然是他的主公,但他觉得对方弱点颇多,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是一言难尽。

不过这样也好,如果主公太聪明了,就没有属下发挥的余地了。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属下,是坐不到多高位置的。

从这个角度看,高澄也算是个不错的“明主”了。

……

“李元忠与封隆之部已到新郑,却没有继续挺进荥阳了,似乎是在等我们。”

杨忠带着斥候回到临时驻地,战国魏国都城大梁城的遗址,向刘益守禀告了侦查到的军情。

“他们倒是很谨慎啊。”

刘益守冷笑了一声,心中暗骂那两位是一等一的老硬币老狐狸。对于这种熟知兵法的宿将,还真是不能不小心应对。

从地理格局上说,有些地方是“形胜”之地,光靠一座城池,就能把敌军堵住,一步也动弹不得。

比如说玉壁城,比如说晋阳城。

但有些地方的防御进攻,是在争夺“格局”,并不是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主。

比如说彭城,比如说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