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杜昙昼脑子里只有四个大字:暴、殄、天、物。

缙京城,某处民宅内。

曾遂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望着摇曳的烛火出神。

窗外突然传来脚步声,他当即翻身下床,吹灭蜡烛,同时从枕下抽出匕首,警惕地望着门口。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是我。”

“主人?”曾遂放下了刀,打开木门,“您怎么亲自来了?”

那人说:“有件事我要和你面谈才行。”

曾遂让开路,把那人请进来,随手点燃烛火:“主人有何事吩咐?”

“我知道有点为难,所以专程上门来麻烦你,就是想问,你们夜不收是不是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曾遂顿住。

夜不收在关外潜伏,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焉弥人的敌情送回关内。

为了不暴露身份,也为了将刺探到的情报保密,夜不收内部创造了专用的文字,这套文字数量不多,大多都是表达时间、地点、行军人数和目的等,能够将焉弥人的动向定位给柘山关守军的语言。

当然,还包括表达自己身份暴露、被关押的地方,以及向大军求援的信息。

当年,曾遂被抓后,莫迟就是看到了他留下的求救消息,一路追过去,最终才将他从焉弥人手里救了出来。

这种文字只有夜不收才能使用,也只有他们才能学习——这样规定,除了军机情报需要保密的缘故外,还因为这种文字是他们保命和求生的最后手段。

曾遂当时被救回柘山关,又因伤势太重被转移到毓州城内疗伤,大半年的治疗后,他的皮外伤是恢复了,可两条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落下了病根。

更重要的是,由于身份暴露,他不可能再继续当夜不收。

按照大承律法规定,夜不收因伤归田,终生免除徭役赋税,可以迁户入缙京,同时还会获得一笔不菲的赏银。

但这笔赏银的数量,远没有多到可以用一辈子的地步。

曾遂带着无法痊愈的腿伤回到缙京,眼看赏银越用越少,便想方设法赚钱谋生。

他是个跛足,想去卖力气,没人愿意用他;想去干点不费体力的活,他又大字不识几个,连替人抄书写信都做不到。

日子久了,赏银花完了,赁房的钱也付不起了,被房主赶出了家门,只能穷困潦倒地在街上流浪。

白天像乞丐一样倒在街边,偶尔有好心人给几块铜板,晚上就去捡饭馆的残羹剩饭吃。

就在曾遂以为自己以后只能凄苦地饿死在路旁时,他的主人收留了他。

主人询问他的来历,得知他是夜不收后,也不嫌弃他走路不便,让他当了自己的护卫。

没想到曾遂陪同主人在京中行走得多了,腿伤竟一天好似一天,几个月后,居然慢慢恢复到了原先的八成功力。

见到腿脚灵便了许多,主人就开始把一些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做。

比如几日前,他就接到命令,带领一拨人于城外官道上行刺。

曾遂对主人感恩戴德,甘心为其赴汤蹈火,他什么事都愿意做,只是今夜,面对主人提出的要求,他迟疑了。

主人看出他脸色不好,赶忙解释道:

“不需要全都告诉我,只需要教我几个词语就够了,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好奇。而且我一直认为,你们的文字定然十分凝练,没有多余的词句,说不定日后的任务中,我们也可以以此联络。”

曾遂再三犹疑,最后还是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您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当为您肝脑涂地,可我夜不收的兄弟在塞外,干的是天底下最危险的活,我可以写给您几个字,但不能告诉您太多。”

主人惊喜道:“多谢多谢!只要几个最简单的词语就好,我都想好要学什么了。”

与此同时,坛山脚下。

林吴两位县公的田地里,杜昙昼和莫迟两个没种过庄稼的人,眼下正站在田垄上,举着火把弯着腰,分析地里的车辙究竟是不是故意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