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出去(第3/4页)

……

对于北疆节度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

有了刘擎,杨玄才能肆无忌惮的率军征战。

有了宋震,杨玄才能不时给自己放个假。

人才不嫌多,但在这个关键的当口,人才必须是信得过的。

陈国之前,人才多是征辟而来。而征辟的对象,多是世家门阀,豪强人家。

有人说那是以门第取士,可在那个时代,普通人家能不饿死就算是幸运,读书的耗费能让他们破产。

故而读书人几乎都出自于上等人家。

所以,人才征辟自然也只能从那些人家挑选。

这便是上品无寒士。

到了大唐,这种情况好了些。各地都有学校,虽说进学校的多是殷实人家,可好歹平民也有些。

这就给平民逆袭提供了机会。

虽说少。

但总算是开了一道缝隙。

“学校和科举是最大的善政!”

直至执掌陈州之后,杨玄才深刻理解了科举对于中原的重大意义。

他此刻站在州学门外。

韩纪点头,“就说老夫,若是千年前,老夫这等出身休想出头。故而提及武皇,老夫总是充满敬意。”

科举乃是前朝发明,不过彼时社会环境僵化,平民就算是能参加科举,也只是陪杀场。

直至到了武皇时期,科举才正儿八经的成为大唐取士的渠道。

州学教授汤伟急匆匆的出来,见到杨玄,松了一口气,行礼,“见过国公。”

“在闹腾?”杨玄指指里面。

站在这里,隐约能听到嘈杂的声音。

汤伟苦笑,“国公赎罪。从国公与长安闹翻之后,长安就断了咱们科举之路。州学出来的学生,竟然只能留在北疆……”

“等等!”

杨玄打断了他,“只能留在北疆,你的意思,留在北疆不妥?”

老夫竟然口快了,该死……汤伟苦笑,“许多学生家中殷实,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为官。长安乃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不能去长安科举,读书便成了鸡肋……”

“明白了。”

杨玄点头,韩纪说道:“郎君执掌北疆后,北疆学子出仕颇多。他们这是不知足啊!”

这话杀气腾腾的,汤伟心中一跳,“国公,毕竟都是年轻人。”

“去看看。”

杨玄不置可否的道。

“那些年轻人就喜欢闹腾,国公莫要……”

汤伟跟在杨玄身侧,化身为妇人,喋喋不休的念叨着。

若非看在他年岁不小的份上,忍无可忍的杨玄定然会一脚把他踹出去。

杨玄之前,北疆学校招收的学生并不多,比如说县学,不过三五十人罢了。

杨玄开始关注教育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扩招,让县学成为有教无类的地方。

州学却不好弄。

要想去长安科举,就必须通过州学……也就是说,州学是人生的一道门槛,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高中。

但这个世界的州学,学生不过六十人。

不是杨玄不想扩招,围绕着州学,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好弄。

故而他让李文敏执掌陈州州学后,依旧进展艰难。

按照李文敏的说法,除非重起炉灶,否则州学的革新就像是在烂泥潭中行走,无比艰难。

“烂泥潭吗?”

杨玄吩咐道:“让李文敏来。”

“是。”

杨玄进了学堂。

前方就是课堂,嘈杂的声音席卷而来。

“当初武帝视察北疆学堂,曾说学子乃天之骄子,天子门生。可如今我等却只能蛰伏在北疆。”

“不能科举,那读书何用?”

“我阿耶都说了,准备一家子搬到关中去,把户籍都迁徙过去,如此,我便能去长安科举了。”

“艹!你家竟然能把籍贯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