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章 沧海一粟(第3/4页)

一个官员急匆匆的来寻刘擎。

“司马可在?”他在大堂外的台阶下问道。

值守的小吏轻声道:“司马有事。”

“那别驾呢?”官员看着有些急。

“也有事。”小吏说道,见官员着急,就问道:“可是有紧急公务?”

官员点头,“是啊!”

“我看看。”

小吏走上台阶,看了里面一眼,回头,就见官员竟然紧紧跟在自己的身后,目不转睛的看着大堂内。

“……什么财富有定数,那说的是个人的命运。一个团体,一个地域的财富如何会有定数?这纯属胡说八道!”

杨玄负手站着,微微蹙眉。

宋别驾手握毛笔,抬头道:“长安不少学问大家都是如此说。”

“他们从何得知?”杨玄问道。

“先贤所言。”

“先贤可知晓当今的局面?”

“自然是不知。”

“时移世易,什么事都去向故纸堆中索求,那不是坏,而是蠢。”

杨玄毫不客气的讥讽着那些蠢货,“财富来自于人的创造,工坊,商业,农业,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我北疆,十年前的粮食年产,可有如今高?”

宋震摇头,恍然大悟,“十年前也没那么多铁器,牛马羊。”

“原来如此!”刘擎奋笔疾书。

经济是节度使府政事的重中之重,杨玄老早就想给几个主要助手谈谈这个事儿,今日倒是个契机。

“前面我所说的,节度使府对经济的管控必须是精准的,必须是经过多番调研,再三确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懂经济,必须要懂的经济规律。

这一点,不只是你二人要学,其他人也得学。我不希望看到上位者一拍脑袋就做出决定,损失惨重后又做了缩头乌龟。”

“是!”

杨玄说道:“要想学懂经济,首先要弄清楚发展经济的目的,弄错了目的,便会南辕北辙。”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富民,是富国强军。这是顺序,弄错了顺序,就会本末倒置,做出的决策糊涂透顶。”

“先富民?”宋震问道:“不该是先强军吗?”

“当下的大唐和北疆,可有强大的令人不安的大敌?”

宋震摇头。

“那么,当下发展经济的第一目的便是富民。唯有民富了,经济才能全面发展。

我举个例子,去岁丰收,那些开荒的农人免税三年,多少人眼红,进言说该收税,我罢黜了两个官员,这才压住了这股子风潮。

再看看今年,去岁农人丰收不收税的好处就来了,商业蓬勃发展,工坊越做越大,酒肆,布庄,畜牧,乃至于小摊小贩,各行各业都受益于此。随即各级官府收取的赋税大规模增长……”

杨玄指指虚空,“这是什么?这是小河有水大河满。这是先把馒头做大,再去分润。什么是经济?这便是经济。”

“经济不是竭泽而渔,经济是一门学问,圣贤书中没有答案。”

“那么,要想寻求答案该去何处?”宋震问道。

“去民间,去工坊,去田间地头,去市场。去和百姓交谈,去和工匠交谈,去和农人,去和商人交谈……去弯腰,才能学到真本领。那等坐在值房中,靠着所谓的圣贤书和臆想来做决策的,都是蠢货!”

说完,杨玄觉得今日也该结束了。

口有些干,可水呢?

这些小吏越发不像话了。

回头得重新立规矩!

杨玄回身,蹙眉准备呵斥。

却见门外围满了人。

小吏,官员……人人左手拿着纸,右手执笔,都在奋笔疾书。

……

杨玄没想到自己一堂课把整个节度使府都搅动了。

回到值房,赫连燕来请见。

“郎君,我虽不懂,可听着那些话却觉着字字千金。这等学问不该传之于外。可要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