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这个大唐,还有希望(第4/4页)

大唐科举很有趣,武帝时大兴,到了当今,科举已经成了一门产业。

什么意思呢?

大唐的科举取士,并不是那等公平公正公开。而是看关系。主考官执掌科举考试,但谁中选他却无法做主。

某个考生来长安,投卷某位权贵,权贵一看,大才啊!此人老夫要招揽,就去寻主考官:哎!哥们,这人是老夫看好的,给过了啊!

主考官自然不会为此得罪人,只要不是太差,没问题。

哥们有眼力,回头老夫请喝酒,美人云集,榨干你!

主考官乐了,“谁怕谁啊!”

于是,考生高中,得以为官,走向人生巅峰。

权贵成了他的恩主,此后这位考生的地位越高,权贵的收益就越大。

而主考官也没拉下好处,考生要感激他,权贵还得欠他一个人情。

这,便是三赢。

比双赢还多一赢。

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所谓的科举,不过是一个过场。科举取士的原则不是才华,而是关系。

没有权贵看重你,你不愿意投靠权贵,才华再高也白瞎。

所以,大唐的科举,大部分是上等人的子弟过关。这些人关系网硬扎,加之这个时代普通人没法读书,故而被他们垄断了科举。

于是,上等人的子弟依旧是上等人,普通人的子孙依旧是普通人。

这些落榜的士子大多都有背景,钱适这等县主簿的子弟少见。

李文敏一番话令士子们面红耳赤。

随即,李文敏冷笑,“你等不服?”

随即他把庄秦的那段话剥开来,旁征博引,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

士子们听的出神,等他停止后,这才清醒。

大才啊!

这等大才竟然在北疆教书!

有人甚至生出了拜师的心思,“不知先生可收弟子?小子琅琊马氏……”

他不提出身还好……李文博负手而立,不屑的道:

“蝇营狗苟之辈,不收!”

那士子恼火,边上有人相劝,“这人一看便是目中无人之辈,别招惹他!”

外面门子说道:“见过副使。”

杨玄来了,笑吟吟的进来。

先前一脸尖酸刻薄的李文敏,此刻清瘦的脸上多了诚挚的笑意,就像是见到了多年师长般的姿态,带着些恭谨迎上去。

“见过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