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耿立山:我对鸡尖汤挺好奇的!林旭:那我安排一下?(第4/5页)

但现实中,能吃到的却不多。

别的不说,就梁实秋笔下的干炸丸子,京城就没几家能做到他描写的美味程度。

但林旭做了出来,刚刚蘸着椒盐吃的时候,脑子里不自觉就闪现出了《雅舍谈吃》中的句子。

早些年读来忍不住咽口水的话,如今却成了现实。

让大家在心理层面,跟民国时期的文化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是美食的魅力,也是文字的魅力。

没多久,清汤银肺端了上来。

对于银肺这种菜品,刚见到时大家都觉得只是一道简单的猪肺而已。

但等品尝到那种入口即化的口感,听到林旭讲解的做法,众人才发现,真低估了这道菜的魅力,也低估了淮扬菜的师傅们。

能把猪肺这种上不得台面的食材做到这个地步,真没多少人能实现。

喝着这美味的汤羹,许教授的夫人薛阿姨笑着说道:

“古人好像对汤研究特别深,刚刚吃的海底松,还有银肺,一般人真琢磨不出这种做法,太费神了。”

任崇墨笑了笑:

“古代人时间多,资讯少,尤其是扬州那些盐商,把心思都用在了造园子和饮食上面,以此来打通文士圈子,手底下的厨师们,自然也就挖空心思讨好主家。”

说完他看着耿立山问道:

“立山先生应该对这种美食研究很深吧?”

“研究过,之前看《金瓶梅》和《红楼梦》,也特意钻研过上面记录的一些美食,比如宋玉莲的冰糖炖猪头,我就怀疑是不是扒烧整猪头的前身。”

《金瓶梅》中的冰糖炖猪头出场多次,作者每次还着重写了只需一根柴,便将猪头烧软烂。

无数人都想知道,究竟怎么靠一根柴来炖煮。

等吃了林旭做的扒烧整猪头,耿立山才觉得,应该就是林旭这种先脱骨再炖煮的方式,之所以强调一根柴,估计是因为要全程小火。

而且《金瓶梅》的作者身为文人,应该不太懂下厨,所以就这么写了。

田清澜喝了口银肺汤:

“《金瓶梅》中确实有不少美食,各种大小宴席也描写得事无巨细,让后人研究明朝市井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不知道立山先生对里面哪道菜印象深刻?”

耿立山笑了笑:

“以前我感兴趣的是银丝鲊汤,很好奇为什么孙雪娥因为这道菜被挨打,让我对孙雪娥这个人物充满了同情……等尝到林小友做的银丝鲊汤,我又看了一遍《金瓶梅》,找到了另一道感兴趣的菜,也是让我扼腕长叹很久美食。”

周大爷虽然是管理层,但平时对古代通俗文化研究颇深。

一听这话就问道:

“让孙雪娥丢了性命的鸡尖汤?”

耿立山点了点头:

“想想古代那个社会,孙雪娥空有一身顶尖厨艺,却不得施展,因为银丝鲊汤而挨打,还因为鸡尖汤而送命……真是个悲惨的女人,每次读到这里,都感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死去。”

文人比较容易悲春伤秋。

虽然是他们情绪更加敏感的缘故,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字哪怕历经几百年,依然能准确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意图。

耿立山说完,其他人也心有戚戚,很认同这话。

林旭见大家都在为孙雪娥扼腕长叹,导致气氛不太好,便问道:

“你们……想不想尝尝鸡尖汤的味道?”

崔清远立马来了精神:

“你会做?”

耿立山一扫刚刚的颓废:

“既然这么问了,肯定能做……林小友,今天要是能让我尝到鸡尖汤,我家里所有的字画随便你挑!齐白石的、徐悲鸿的、张大千的……他们的字画我也收藏不少,能让我得偿所愿,我拱手相送。”

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