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提倡研究(第2/3页)

经过罗幼度的引领,大虞诸多重臣已经意识到农业是立国之根,商业是富国之本,其实还有一句:科技是强国基石。

罗幼度对于科技上的重视不遗余力,又是上报,又是重金嘉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是还没有达到罗幼度的要求……

人才还得以培养为主,当然如毕昇这样靠着天赋自己野蛮生长的大有人在。可想要满足一个国家的需求,就得拥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系统。

国子监是国家掌控的最高学府,是时候在科研上作出一点贡献。不能让大虞朝廷的未来,都奔着宰相死读书。

这能够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确实是读书人的毕生志愿不假,但也得量力而行。

现今大虞的教育系统逐步完善,是时候作一些改革。

罗幼度又将窦仪、赵普、卢多逊找了过来,与他们说起了白银的事情。

对于这番变故,窦仪、赵普、卢多逊没有一个意外的,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君臣相交多年,他们早已习惯了自己这位君王在某些方面的思想跳脱,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个想法来挑战他们的常识认知。

但是三人都很清楚一点,那跳脱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的胡言乱语,而是存着极深的道理,只是有些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适合立刻实施。

便如纸币,他们三人回去以后,作了深入研究,确实能够刺激举国经济。只是利益会促使各种未知问题,反令百姓受累。但如果真有一套可以避免危害或者控制危害的办法,纸币完全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窦仪甚至将此事罗列了一个章程,封存于议政厅,以备时机成熟后使用,留给后人……

相比纸币的不成熟,银子的推行就顺理成章了。

本来金银就属于货币的一种,只是不被朝廷承认认可而已。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冶炼技术的加强,华夏又是产铜大国。经济越发展,铜的价格也会大受影响,将银子投入市场与铜钱并行,确实极有必要。

窦仪、赵普、卢多逊皆没有反对,一并认可了此事。

“可象留下,你们二人先行下去吧!”

罗幼度留下了窦仪。

刻意留下他并未是为庙堂之事,而是关于大学义塾的改革。

窦仪的父亲窦禹钧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毋庸置疑。即便在武夫当权的时代,他依然坚守着开办义塾,甚至为了让人多读一点书,多认识几个字,不论是谁,即便不能入学,只要来听课就提供衣食,自己则抠搜俭朴。若不是他五个儿子,个个都高中进士,一家人出钱养着义塾,根本开不下去。

现在不一样了,让天下人读书识字是罗幼度这个皇帝的事情,窦禹钧已经做得足够多,怎么能让他一直无偿付出?

在朝廷的干涉下,窦禹钧的义塾也开始改革改变。部分改为民办教育,部分为官府收购。

原本义塾很不规范,师资力量也有限,甚至八岁孩童跟十八岁的书生在一间教室学习。

现在也分了种类,有小学、大学以及年级之分。

在罗幼度的默许下,窦禹钧整合了这些年的义塾师资,开了一家开封大学,简称开大。凭借他为人的威望,还有师资力量。开封大学已经成为汴京最好的大学之一,仅次于最高学府国子监。

罗幼度出声询问:“现在开大是望之负责一切事务吧?”

望之是窦禹钧的二儿子窦俨的表字,窦家五子登科满门龙凤,原本都在庙堂任职。但窦禹钧希望有人继承他教书育人的事业,最终好贤乐善的窦俨退出了庙堂,辅佐窦禹钧管理学校。随着窦禹钧上了年纪,精力不济,窦俨已经接替了父亲的一切工作。

窦仪躬身道:“正是二郎!”

罗幼度颔首道:“开大的发展前景不错,据朕所知,已经有不少人成为了来年科举的种子选手,其中有一个叫陈万倾的,朕都听过他的大名。此次术数一科,几乎是他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