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这应该算是好消息吧?(第2/4页)

耶律必摄神情凝重,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高勋当年就是晋臣,跟随杜重威投降辽朝。

至于韩匡美、韩德枢、康延寿,他们祖上是契丹的开国功臣不假,但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会不会利用自己的身份将契丹卖了,成为自己晋升的阶梯。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至于其他汉臣,更是如此了。

耶律必摄这些年深感南朝对于他们契丹的渗透,连当年的皇位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耶律贤都投奔南朝了,还有多少值得信任的?

赵匡义此话说道耶律必摄心坎里去了。

他们契丹越是危险,身怀汉人血统的汉臣就靠不住。

这些年他们投降南朝的汉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姚内斌、宋雄,这两人在南朝混的极好,一个成为了侍卫亲军司步军司的统帅之一,一个掌握进奏院,把控着南朝的报纸,掌控喉舌,都是响当当的存在,无疑给了逆反者莫大的激励。

耶律必摄现在最担心的也是此处,面对现在的危局,内部再出现大规模的叛逃,他们也只有躲深山老林这一活路了。

赵匡义道:“想要稳住汉臣,得给他们足够的权力。尤其是现在非常时刻,更得使用非常之法。契丹人善攻,汉人善守。围绕大定府建设堡坞防守乃上上之策,可他们的应对之法,实在堪忧,完全无法发挥堡坞应有的力量。让契丹人援助进攻,让汉人将领负责防守。通过重用汉臣,给予汉臣适当兵权,以应对当前局势。”

耶律必摄皱眉道:“可朕担心,给了他们兵权,万一直接叛逃,得不偿失。”

赵匡义道:“故而在人选上得重视起来,选择值得信任,有把柄在手的汉臣,重用他们,给予其他人榜样希望。”

耶律必摄默默颔首。

赵匡义一脸肃容道:“这一切都是稳定内部之法,实施起来,可治标,无法治本。我军遭逢大败,士气低落。一切缘由,皆因此而起。想要治本,还得来一场胜战,方能一扫阴霾,让大辽上下重新恢复信心。”

耶律必摄听到此处,来了精神。赵匡义这一番言论,可谓深得他的心思,对他也越发看重,忙道:“只是南朝罗贼用兵确实了得,我朝多次与之对战,皆没有占到便宜。”

他已经说得很婉转了。

岂止是没有占得便宜,损兵折将毫不为过。连北院大王、南府宰相这样的人物都阵亡了。

赵匡义也越说越兴奋,政治权谋不过是他的小手段而已,军略才是他的特长:“陛下,现今南朝士气正盛,我军新败,不得直面其锋。以臣之见,先据城而守,避敌锋芒。以城池堡坞之坚固,削敌锐气。待对方锐气消散,且天气转凉之时,再行与之一战。我们亦可趁此机会整顿内部事情。”

耶律必摄有些小小的失望,但也知就当前的局面,如果赵匡义真能在顷刻间力挽狂澜,那他也就不叫赵匡义而是吴起、白起、韩信、李靖了。

耶律必摄微叹了口气,说道:“也只能如此了。”

赵匡义肃然道:“陛下,臣在东北多年,深知契丹之兵并不弱于南朝。可野战屡屡失利,一切因由还是在于契丹之兵,不识战阵。空有蛮力战力,而不得灵活运用。反之南朝,他们训练有素,在战场之上,兵卒之间,兵种之间,将士之间,相互配合,常常形成以少打多之局面。故而契丹引以为傲的野战骑射都为南朝克制。在此方面,不作改变,想要正面战胜南朝,难若登天。”

赵匡义见耶律必摄脸上犹疑不定,上前一步道:“陛下,臣略懂阵图,若陛下信得过臣,臣愿趁此机会授予我军战阵之法,填补我军不足。”

耶律必摄一直觉得契丹勇士冠绝天下,可是屡屡交手,都不得胜。契丹在战阵方面的不足,确实是一大弱点。可是耶律屋质对于赵匡义万全阵地评价音犹在耳,不敢贸然尝试,但对上赵匡义那期盼的眼神,也有了定计,说道:“将军之才,朕深信不疑。只是将军资历尚浅,若将大军交予将军训练,只怕不能服众。这样吧,正好,朕要提拔一些汉人填补空缺,与其慢慢挑选合适可信的,不如就让将军来负责训练大定府的京州军。你若训练出成绩,朕让皮室军配合将军训练,亦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