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各有安排(第2/3页)

赵匡胤黑着一张脸,回到了营帐。

赵匡义已经在帐内等候消息了。

自从昨日与自己的兄长密谈,赵匡义兴奋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相比平静的局面,现在的暗涌,才是他最喜欢的局面。

没有这股暗涌,他们赵家不可能压过如日中天的罗幼度。

但多了这变故,情况立刻不同了。

不说那至尊之位,保守也能混个诸侯,封疆大吏。

赵匡义道:“官家是否下令撤军了?”

赵匡胤默然点头,然后将会议的事情跟着赵匡义细说,不满道:“又是罗幼度,官家太偏心了。打幽州城的功劳给他,现在还给他整个前线指挥权,将收服燕幽的重担托付。以后打仗,只让他一人上去就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在昨日之前,赵匡胤是不敢对郭荣的任命有任何质疑抱怨的。

现在随着心态的变化,无可避免地生出了不满的负面情绪。

那可是行营马步水陆都部署!

身为武将,谁不想统率千军万马?

而且还在这种局面之下……

看着愤愤不平的赵匡胤,赵匡义却一时间没有说话。在一旁沉吟了片刻,随即说道:“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

赵匡胤没好气的道:“还是好事不成?”

赵匡义肥墩墩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说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官家急着回京,所为何事?十有八九要安排继任者,可一个五岁的娃,能干什么?官家能做的唯有将皇后推出来,以母护子,然后提拔亲信辅佐。”

“罗幼度若在汴京,兄长只怕事事都会落于其后。他远在幽州,官家除了用兄长,还能用谁?”

赵匡胤眼睛一亮,瞬间醒悟过来。

他并非不懂政治,只是眼红罗幼度手上的大军,未能冷静下来思量。

此刻经过提点,赵匡胤说道:“唯有韩通,但不足为惧。”

赵匡义低声道:“罗幼度手握大军在外,这是我朝首次。官家身体不适,未必就能真的冷静对待。我们亦可用些手段,令得他们君臣相疑,那就再好没有了。罗幼度一但倒下,还有谁能与兄长相比?”

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幸喜,说道:“三郎说得在理,无愧我赵家智囊。”

赵匡义脸上也露出一丝得瑟,他也不知为何,在想着阴谋诡计的时候,脑子转得特别快。

也许,这就是天才吧。

赵匡义带着几分自恋地想着。

……

罗幼度返回了幽州城。

曹彬、潘美、李处耘、赵普、宋琪、宋雄这些人并没有休息,而是在等着他的回应。

想要将幽州城内外数以十万计的百姓安全的南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说百姓愿不愿意背井离乡的问题,单说契丹就不会坐视不理。

契丹现在已经进化成了一个国家,对于人口极为重视。

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契丹的打草谷就不是单纯地劫掠财富,而是抢北地的人口。

想要在契丹的眼皮子底下,无损迁走如此庞大的人口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拟定了三种方案,让郭荣选择。

只要郭荣选择了,他们就准备入手安排。

罗幼度将新的情况细说:“官家不忍心放弃幽州百姓,更不愿坐视我汉人疆域,继续受蛮夷统治。任命我为幽州道行营马步水陆都部署,留在幽州收复燕幽之地。”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尤其是宋雄更是如此,几乎都要跳了起来,说道:“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官家仁德,光照古今。”

罗幼度见此,也不免莞尔一笑,说道:“宋先生,计划不变,继续安抚民心,通过你的影响力,带动燕幽之地的读书人,用他们的嘴,宣传我军的各项政策。”